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范曾画册《法乳传灯》出…
程刚:走进历代帝王庙
范曾:走进国学(4)
范曾:走进国学(3)
范曾:走进国学(2)
范曾:走进国学(1)
范曾:国学的终极目的是…
范曾:国学的终极目的是…
世界史研究:走在春天里
浙大“教学新政”:走出…
最新热门    
 
范曾:走进国学

时间:2012-1-11 17:04:23  来源:不详

  20世纪60年代,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讲过:“假如世界已经融合,那我就努力把世界从以物质为中心转向以精神为中心。”英国伟大的哲学家罗素曾说过:“世界未来的希望在中国。”我想,在世界从以物质为中心走上以精神为中心进程中,中国的国学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国学的“源头活水”

  中国古代[注: 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中国古代是指先秦至1840年鸦片战争的历史-zhongguogudai]一般到明清,泛称古代的学问为“古学”。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为了和西学有所区别,就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清代康乾之际,为了和宋明理学有严格的区别,又渐渐称为“汉学”,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戴震、钱大昕、桂馥、王念孙等,他们重考据之学,称为“朴学”,也称“汉学”。到了近现代,出现了“国粹”一词,即“国之精粹”。一些著名的学者如章太炎,提出了“国故之学”,章太炎著的《国故论衡》一书,主要论小学、文学和诸子学,涵盖了国学研究的各主要领域,但这本书不太容易读。中学、汉学、国粹、国故等名称都不是总揽全局的概念,最后学者选定了“国学”这一称谓,因为它有纵览诸家、包罗万象之意,这是“国学”一词的大体渊源。

  国学在近代,可以说命运多舛。“五四”以来,一批激进的、希望国家能够振兴的知识分子有个误区,认为是中国的文化阻拦了中国思想的进步,成为中国发展的阻碍,影响了中国的民主和科学,欲以拼音文字取代中国文字。他们热切希望中国富强之心是真挚的。可是,将中国文字拉丁化的话,完全是一个釜底抽薪式的欧化的措施,是很危险的。

  在钱玄同、陈独秀、鲁迅、瞿秋白这些人反传统的同时,还有一些坚守中国学术的人,如王国维[注: 王国维(1877~1927),中国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家。字伯隅,又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1901年秋赴日留学。]、沈曾植。

  王国维在给沈曾植70岁时的祝祷寿文中说:“窃尝闻之,国家与学术为存亡,天而未厌中国也,必不亡其学术;天不欲亡中国之学术,则于学术所寄之人,必因而笃之。世变愈亟,则所以笃之愈至。”过去都认为王国维是保皇党,他从辛亥革命[注: 辛亥革命是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1911年10月10日,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开始到1927年死去,16年间一直保留着长辫子。他曾任清逊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即溥仪的老师。但在王国维身上,中、西学交汇融合并生发出灿烂的火花。他是最早将叔本华、尼采、康德思想介绍到中国之人,翻译的文辞非常美妙,他希望将西方的哲学思想和东方的文化有机的结合。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凡是强调个性,强调独立的意志以及赤子之心的时候,都可以看到尼采的影子。尼采曾经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里讲到:天才需要具有七个条件,若狂也、若忘也、若游戏之状态也、若自转之轮也、若万物之源也、若第一之推动也、若神圣之自尊也。孔子在宣扬他的中和之道,退而求其次的时候,认为狂和狷还是有优点的,“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这是讲君子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个人真正投入到他的学术和艺术上,他要忘乎所以。《庄子·外物》中说:得鱼而忘筌、得兔而忘蹄、得意而忘言,这种游戏的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