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古人春节习俗:初一贴画…
古人春节习俗:初一贴画…
古人春节习俗:初一贴画…
春节的模样
春节文化形态和文化内涵…
春节与圣诞节的声音和颜…
春节:传承中华文化之魂…
龙年春节将至 首博系列…
龙年春节将至 首博系列…
把真诚和真情注入到春节…
最新热门    
 
儿时春节记忆:初一吃团子象征象征阖家团圆

时间:2012-1-22 10:46:28  来源:不详
一次过春节,是1928年,我五岁时。家中大人们孩子们欢天喜地,拜佛烧香,共庆佳节。放过爆竹,我忽然听到墙外有人声,嘶哑低弱,喊着:“娘娘太太,老爷小姐,阿弥陀佛,行行好吧,冷粥冷饭,施舍一点,积德积德……”我寻声出门,只见巷子里有一老人,搀着一个小女孩,那女孩也不过四五岁,正在沿街乞讨。老人须发皆白,衣衫褴褛;女孩泪痕贴面,冷风吹过,已近冰凌。我惘然呆立,又即回屋,对母亲说如此,母亲即掏出几张钞票给我,我不问钱数,又跑出门去追那一老一小,想把钱给他们,但人已杳然,不知去向。这是我记忆库中最早的一个印象,它在我心上划了一道很深的伤痕,到今天我已八十九岁,而那道伤痕依然深印在心中,我每一想起,即会泪水盈眶,一种无名的痛楚,顿时袭来。那年是戊辰,也是龙年春节,距今已八十五年。八十五年的烙印,将陪伴我到终老。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这年11月,举家逃难,从常州,到武汉,又经新堤,广州,香港,乘轮船回到“孤岛”上海。1938年戊寅虎年春节,是在上海寄居于姨母家过的,冷寂凄清,天日无光。已知悉家乡寓所被日本侵略军烧毁,那四幅“神影子”当然也成了灰烬。抗战期间,我家经济情况一落千丈。父亲为哥哥和我赴美留学所需而准备的一笔款项,如魔瓶里放出的巨人,为通货膨胀所吞没……
  在我的记忆库里,还有一个春节。那是在“文革”期间,1970年的2月6日、7日、8日,即庚戌狗年的大年初一、初二、初三。那时我是中国剧协的干部,与同事们一起,下放到文化部五七干校的第二年。干校驻在河北省宝坻县,干部们分住在老乡家里,我和一部分同事住在北清沟乡。不知是哪位学员提出来,要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也许就是监管我们的军宣队(全称“毛泽东[注: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曾用名:二十八画生、李德胜,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卓越的领导者,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宣传队”,成员都是现役军人,受命到干校来执行监管任务)提出来的。无人持异议,也不敢反对。这个春节怎样过得“革命化”呢?就是不回北京与家人团聚,而是在干校驻地的农村,为老乡春耕,拉耠子。不是赶着牛拉耠子,是人拉耠子。那时天寒地冻,土地石硬。拉耠子必须用大力气。我拉的时候,身体俯冲,几乎与土地成平行线。一步一喘气,呼出的气立刻成为白烟。我一面拉,一面在心中默诵莎士比亚[注: 威廉·莎士比亚(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公元1564年4月23日生于英格兰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1616年5月3日(儒略历4月23日)病逝。]和济慈的诗,使心情得以放松。只能默诵,不能出声,否则会被视为“神经病”。稍作休息,抬头望,眼前是白茫茫一大片地,真干净!浑身冒汗,汗水仿佛成冰,衬衣裹住,紧贴胸背。劳动回来,跟老乡一起包饺子,吃得很香。干校生活,情绪压抑。但在体力劳动中,忘却种种烦恼,心情反而轻松起来。
  更使人难忘的,是老乡对我们这些下放干部五七学员的热情相待。他们做黄米团子给我们吃。黄米,即黍子,性粘,用它做的团子,味醇厚,吃了耐饿。黄米很珍贵,产量少,老乡平时不吃,只有到春节时才做成团子食用。还有的老乡,为庆春节,特做莜麦饸饹给我们吃。莜麦是一种谷类作物,叶细长,花绿色,籽实可吃。它产量少。老乡教我们:制作莜麦食品,要经过“三熟”。首先,把莜麦粉放在锅里火上,炒一遍,叫“头熟”;然后,把沸水倒入其中,和成面团,再轧成条状,称饸饹,这叫“二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