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道”与“真理”(2)
“道”与“真理”(3)
“道”与“真理”(4)
文化发展的“变”与“常…
关于“孝”与“无后”的…
关于“孝”与“无后”的…
陈鲁民:文化“拼爹”与…
自主招生:“合纵”与“…
瑶族春节习俗:“舞春牛…
侗族春节民俗:侗家“行…
最新热门    
 
“道”与“真理”(1)

时间:2012-2-28 11:52:38  来源:不详

一、“道”与“真理”的细微区别

“道”是中国哲学中具有根本、终极意义的概念。对“道”的不懈探求,是自先秦诸子以来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先秦诸子各家各派都在探究“道”,都在论说自己对“道”的理解。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自不用说,以孔、孟为代表的早期儒学也把探求“道”作为崇高使命。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1](《里仁》)“笃信好学,守死善道。”[1](《泰伯》) 又说君子应当“志于道”,“谋道不谋[注: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无尺寸之势,起闾巷,杖棘矜,应时而皆动,不谋而俱起,不约而同会。”《文选·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三千景附,八百不谋。]食”。孟子也说:“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2](《滕文公[注: 滕文公战国中期滕国(今滕州市)国君,滕定公之子。周显王四十三年(公元前326年),滕文公以太子身份出使楚国,在途经宋国时,两次拜见孟子,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下》)其他各家人物也都谈论、探究他们所理解的“道”。尽管先秦诸子各家各派所谓“道”在具体内容上有许多不同,但相同之处是他们都把探究“道”作为学术的目的,认为无论天地自然还是人类社会,都有其“道”;无论做人还是办事都应当知“道”、有“道”、守“道”、从“道”、顺“道”。

先秦诸子们对“道”的热切探求,与古希腊哲人探究“真理”的态度颇为相似。古希腊哲人大都把“真理”看作是认识追求的目标。柏拉图[注: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认为,真正的哲学家“就是那些喜欢知道真理的人”[3](p.83)。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的对象就是“适用于一切存在物的”真理。 尽管对于究竟什么是“真理”有不同的看法,如柏拉图认为真理是某种超验的、永恒的理念,亚里士多德认为真理是思想和物的符合,但总的来说,他们都认为“真理”是人们的知识应当追求的目标,也是人应当服从的规律。因此,我们可以概括地说,古希腊哲学是以追求“真理”为宗旨,而中国先秦哲学则是以探求“道”为宗旨。

那么,先秦哲学中所谓“道”,是否就完全等同于古希腊哲学中的“真理”呢?人们的确很容易产生这种联想并这样去理解。如孔子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守死善道”,就通常被阐释为执著追求真理、至死坚持真理的精神。显然,在这种阐释中,“道”这个概念已经被不言而喻地等同于“真理”。在现代人的学术论著中,也往往用“普遍的原理”、“客观的规律”一类来源于西方哲学真理观的术语来解释中国古人所谓“道”。

然而,深入仔细加以比较则可以发现,尽管中国哲学中所谓“道”与西方传统哲学中所谓“真理”不无相通之处,但两者并不是完全对等的概念,其间有着细微却很重要的差别。这种细微差别恰恰显示出中西两种哲学传统各自的特色。把“道”与“真理”完全混为一谈,乃至完全用西方的“真理”概念来解释和替代中国的“道”,则既混淆了中、西两种哲学传统的差异,也遮蔽了中国传统哲学固有的特色。

这里且以孔子、孟子所谓“道”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所谓“真理”为例,作一些比较,以强调说明“道”与“真理”的不同,并探讨这种不同对于两种文化传统的深远影响。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