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林国强:人生的门
王泽强:“被传奇”的弹…
李国强:从地名演变看中…
黄燕强:也谈国学
吴思强:古人春游之趣
周维强:学林新语
张慧强:徐渭的快乐哲学
曾仕强:当今国学热是必…
蔡国强:以火药和时代脉…
最新热门    
 
李绍强:节操观念的历史起源与现代意义

时间:2012-3-8 12:20:45  来源:不详

所谓节操包含气节和操守两方面内容,表示一个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品质。在中国古代[注: 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中国古代是指先秦至1840年鸦片战争的历史-zhongguogudai]社会,节操是坚持正义、英勇不屈、洁身自好、品行端正的代名词,是志士仁人终身追求和努力遵循的道德规范,是中国传统伦理范畴之一。

 

    作为一种思想观念,节操涉及仁、义、忠、信、廉、耻等诸多道德内容。首先是节操与仁义的关系。儒家仁义要求身正、利他,率先施惠,还要自律修己,存心养性,使人们具有“君子”的理想人格,始终保持自强不息、刚毅进取、百折不挠、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具备这一优秀品格要通过修身来实现,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从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从而内圣外王,由内在的道德修养转而实现个人在社会中的事功及作用。而具有节操观念的人能为国献身,为民谋利,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舍生忘死的精神力量,不具有“仁”的思想是不可能的,因此“仁”是节操观的核心与前提。其次是节操与信义的关系。信是对某种信念、原则和语言出自内心的忠诚,“诚者天之道,诚者人之道”(《中庸》),诚信要求人们忠实于自己的本性和存在,使言行与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和道德义务相符合,具体就是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恪尽职守,保持名节;上敬父母,下做表率,诚信交往,遵纪守法,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而具有节操观的志士仁人正是诚信做人、鞠躬尽瘁的典范。第三是节操与忠义的关系。孔子和孟子强调“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实现“仁”牺牲个人生命以维护理想中的道德原则为忠,忠从最初的诚信、恭敬逐渐演变成事君以忠,即为了国家的统一而忠君,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而谏君,先国后家,为国牺牲。而节操讲究的是气节和操守,前者是在个人利益与民族、国家利益之间做出选择时,临危不惧,舍己尽忠,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后者则是忠于职守,敢于负责,表现出强烈的责任心。这就是节操与忠义之间的关系。“成仁”与“取义”要有视死如归的勇气,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太平时廉洁奉公,勤政爱民;动乱时保国安民,奋勇抗敌。第四是节操与廉耻的关系。所谓廉耻包括廉洁和知耻两方面的内容。廉洁一般指不贪财货,洁身自好,晏子曰:“廉者,政之本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黄宗羲曰:“官之廉即其不取于民者是也。”(《明儒学案》卷34)廉洁成为衡量官吏的道德标准。廉洁的关键是知耻,即有羞耻之心,能闻过自愧。有关耻感的文化起于殷周,经儒家学派发扬光大后逐渐深入社会各级层,成为一种普遍文化现象和人们行为选择及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如孔子主张“行己有耻”(《论语·子路》),管子认为礼、义、廉、耻是关乎国家兴亡的四个关键因素。而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