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献给爱书者的节日礼物:…
良母文明:促成人类文明…
国学影响力:唐诗文明影…
巴黎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成…
郑州:中华民族最早文明…
“文明对话史”丛谈之六…
第二届尼山论坛突出文明…
孙皓晖:非秦,是中国文…
四库馆臣论西学——文明…
古代也有都市精神 《三…
最新热门    
 
“文明对话史”丛谈之七:中国式对话

时间:2012-5-2 12:07:28  来源:不详

中华文明在与异质文明或异域文明长期交往中,逐步形成了自己主流的对话模式。其最为突出的特性是包容性,即在承认对方存在的前提下与对方对话,吸收对方的长处,包容对方,崇尚用和平方式进行文明融合。具体而言,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基于夷夏之辩的尊王攘夷[注: 即尊崇周王,抵御夷狄。-zunwangrangyi];二是在王道与霸道杂之的基础上追求以仁政统一天下的王道理想;三是以“协和万邦”的理念来建立与外国的睦邻友好关系,缓和文明的冲突。

 

    夷夏之辩或夷夏之争可以说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注: 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中国古代是指先秦至1840年鸦片战争的历史-zhongguogudai]文明。“夏”象征高雅或先进的文明,“夷”代表野蛮或落后的文明。把华夏文明之外的异质文明或异域文明统称为“夷狄”或“胡”,当然包括某种贬抑的色彩。孔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论语·八佾》)在夷夏之辩的基础上形成的尊王攘夷,其原意是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注: 宗法制概述 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为一种维系贵族间关系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现,则是周朝的事情。]度和大一统的统治权威,抵御周边少数民族[注: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指得是多民族国家中人数最多的民族以外的民族。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的武力侵扰。尊王攘夷的实质就是尊崇华夏文明,排斥或抵御夷狄文明,由此而形成一尊一攘的文明对话模式。“攘”虽然也包含武力的抵御,但它根本上是一种防御性的,而非征服性的。从文明对话的角度看,“攘”中有“变”。孟子说过:“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孟子·滕文公上》)用华夏文明去改变夷狄文明,体现了一种文明的优越感,但同时也体现了一种文明对话的包容性。“攘”不是“灭”。当近代华夏文明遭遇与更强势的西方文明的对话后,尊王攘夷的模式表面上不得不发生变化,由于武力上不如人,被动挨打,必须“师夷长技以制夷”,于是“攘”变成了“用”,也就是尊王“用”夷,或者说就是“中体西用”。在我们看来,“中体西用”骨子里仍然是尊王攘夷,不过是尊王攘夷模式在新形势下的变形,文明的包容性仍然蕴涵其中。因为,“西用”的前提必须是对“西”的包容,否则谈不上“用”。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