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沈阳成立辽文化研究会 …
城市的创意之心在哪里?…
名人故里文化战略研讨:…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山东大学成立文化遗产研…
赣州:古城踏上文化振兴…
中日韩将评东亚文化之都…
深化改革系列报道:当文…
南京三易名城保护规划 …
黑白参半才是真世界 感…
最新热门    
 
“文化啃老”如何啃出水平?简单祭祀远不够

时间:2012-5-10 20:26:37  来源:不详

▲在安徽蒙城祭祀庄子的仪式上,学者们着汉服,诵《庄子·天道篇》, 鼓盆而歌[注: 来源 惠子(惠施)听说庄子的妻子死了,心里很难过。他和庄子也算是多年的朋友了,便急急忙忙向庄家走赶去,想对庄子表示一下哀悼之情。]。(资料图片)

耿银平 (开封)

海内外百余位老庄文化研究专家及庄子爱好者在5月5日齐聚安徽蒙城,参加首届布衣祭庄大典。本次活动包括祭庄、讲学、诵读《道德经》和“琴台雅集”。活动当天,百名来自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香港等地的学者及庄子爱好者向逍遥堂内的庄子坐像遥拜行祭礼,并身穿传统汉服,鼓盆而歌,高声朗诵庄子的《天道》,表达对先哲庄子的敬仰。

很多国家和民族,都在注重继承弘扬自己的文化,已经形成了潮流。现如今,全国各地纷纷推进各种文化活动,搞各种轰轰烈烈的祭奠,大概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古老传统文化才是厚重的发展基业,才能对当下的浮躁发展、急功近利,形成巨大的牵引定力和纠错力,“经济唱戏”的目的才能达到。那么,各种祭奠和“文化追思”当然就有积极的意义。

但是这些活动如果做得过了火,就难免遭人诟病。例如《人民日报》近日发表文章《文化不能一味“啃老”》,云,“今日在不少地方,当地政府言必晒古人,书必晒古籍,以此炫耀其历史文化……”、“连孙悟空、西门庆、潘金莲这些文学虚构人物有地方也要争!”、“善待古代历史遗迹,善待传统文化的遗存,需要今人的钻研与承袭,而非利益驱动下的‘啃老’式的挥霍与利用。否则,这种‘啃’只会留予后代笑柄,造成无法挽回的文化破坏!”

联系到各种层出不穷的祭奠活动,只注重文化活动的轰轰烈烈,或者太注重经济效应,完全让文化成为了配角,成了地方政府的“文化道具”,缺乏实实在在的内涵挖掘,缺乏古为今用的继承发展,如果真的要“文化啃老”,就应该认真去“啃”,啃出水平。而不能跟着感觉走,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急功近利。

首先,更要切实做好文化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注: 文化遗产,中文在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简称《世界遗产公约》),]的保护工作,多让文化成为群众和社会发展的的重要助力器,而不是装饰物。现在的很多地方戏剧、民间文化都在成为濒危文化,很多地方都修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等。这远远不够,还应该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让这些文化“活”起来,有能力重新走进群众生活,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构成,成为群众的“文化知音”。

尤其是对各种名人古迹[注: 古迹(文物保护单位)是先民在历史、文化、建筑、艺术上的具体遗产或遗址。包含古建筑物、传统聚落、古市街,考古遗址及其他历史文化遗迹,]、历史性建筑,要真心当成宝贝,当作文化遗产。例如梁思成、林徽因的故居保护不住是个警醒;例如这边疯狂拆除古建筑,那边却在疯狂修建复古经典,则是自欺欺人的案例。诸如此类,足以说明保护传统文化,绝不是如当下的“啃老”那么简单。

笔者认为,类似的、简单的祭奠还不够,还应该多开展诵读传统经典的活动,使之逐步地社会化、专业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