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大型红色历史歌舞剧《延…
大型舞蹈诗剧《延安记忆…
十二金钗齐分享 话剧《…
话剧舞台刮起喜剧风 太…
话剧舞台刮起喜剧风 太…
话剧舞台刮起喜剧风 太…
首个道德启蒙剧《学堂故…
周丽玲:民初传奇杂剧《…
纪念鲁迅诞辰130周年 原…
京剧《成败萧何》获中国…
最新热门    
 
话剧《雷雨》80年盛演不衰 魅力究竟何在?

时间:2012-5-22 12:17:14  来源:不详

  “当年海上惊《雷雨》”,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茅盾先生对话剧《雷雨》在中国上演引起的巨大轰动所给予的一句描述。1933年,年仅23岁的青年曹禺[注: 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男,本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省潜江县,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是中国现代剧作家以及戏剧教育家,他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以“一声惊雷”炸响了文坛,用“倾盆大雨”涤荡着污浊,为当时的社会和人们的心灵都带来了深刻的洗礼。

  如今,近八十年过去了,这部被称为“中国第一戏”的中国话剧奠基之作,依然还在被全中国各个剧团、各种阵容不断演出着,甚至被几十个外国剧团以不同语言搬上国际舞台。它还被作为中国话剧的代名词,常常出现在当今各种文艺作品中,孟京辉导演的《两只狗的生活意见》、陈道明主演的《喜剧的忧伤》等话剧,都忍不住要借助《雷雨》的经典片段和台词,来达到一种和台下观众心照不宣的强烈效果;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更是直接借鉴了《雷雨》的故事和人物关系——足见其对后世影响之深。真可谓“《雷雨》依然润今朝”,它至今还在滋润着中国文学艺术的土壤。

  对于北京人[注: 京人又称北京猿人、中国猿人,正式名称为“中国猿人北京种”,现在在科学上常称之为“中国直立人”或“北京直立人”,拉丁文学名为Homo erectus pekinensis。]艺来说,《雷雨》的意义更是不同凡响。它不仅是北京人艺从建院之初就久演不衰的经典之作,更是北京人艺首任院长曹禺先生最负盛名的代表作。

  《雷雨》的魅力究竟何在?那个浓缩了一个时代黑暗、隐藏着两个家庭秘密、压抑着两代人情感的悲剧故事,似乎已经伴随旧的时代离我们远去,但曹禺当年怀着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和“一种悲悯的心情”创作出的人物,以及他们强烈的爱恨情仇,至今还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还在打动今日观众的心。 看来,正如曹禺先生所言:“我喜欢写人。我感到人是多么需要理解,又多么难以理解。没有一个文学家敢说‘我把人说清楚了’。”也正如流传于北京人艺的一句名言“不会演戏的演戏,会演戏的演人”。《雷雨》超越时代的经典魅力,在于它写的是人;而演员的表演是否成功,也在于是否演活了人。

  这也许正是“演不够的《雷雨》”和“说不尽的曹禺”留给人艺、留给后世最重要的启示吧。

  走进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的人物厅,一眼就能看到曹禺先生的书房。在这个简朴的小房间里,原封不动的呈现着曹禺先生当年书房中的所有摆设。满满摆放在书柜里的书,已经多得堆到了书架顶部;书桌上的一盏老式台灯,还在幽幽照射着满桌的文稿,还有一副随意放在案头的眼镜,好像先生只是临时出个门,随时都可能回来伏案创作;茶几上的几个茶杯和两旁的老藤椅,似乎也还在等待着来找老院长谈创作的艺术家们。墙上的曹禺生平简介旁边,陈设着一张曹禺的手迹,上面写着:“我喜欢写人。我爱人,我写出我认为英雄的可喜的人物。我也恨人,我写过卑微、琐碎的小人。我感到人是多么需要理解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