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大型红色历史歌舞剧《延…
大型舞蹈诗剧《延安记忆…
十二金钗齐分享 话剧《…
话剧舞台刮起喜剧风 太…
话剧舞台刮起喜剧风 太…
话剧舞台刮起喜剧风 太…
首个道德启蒙剧《学堂故…
周丽玲:民初传奇杂剧《…
纪念鲁迅诞辰130周年 原…
京剧《成败萧何》获中国…
最新热门    
 
话剧《雷雨》80年盛演不衰 魅力究竟何在?

时间:2012-5-22 12:17:14  来源:不详
,又多么难以理解。没有一个文学家敢说‘我把人说清楚了’。”这一段简单的话,也许是曹禺一辈子的创作心得与追求。

  有学者说:“20世纪中国百年话剧史上,称得起经典剧目代表的只有两个,一个是上半叶的《雷雨》,一个是下半叶的《茶馆》。”然而,《雷雨》与《茶馆》有诸多不同之处。其中之一,便是《茶馆》对导演、演员的要求极高,至今除了北京人艺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剧团敢演。而《雷雨》,却似乎任何一个中国剧团,甚至学生剧社都会将其作为必排剧目,并且也是被海外排演次数最多的中国话剧剧本。

  《雷雨》的故事,是自面世之日起就被津津乐道的。甚至连著名作家王蒙“缠足的、基本不识字的外祖母”,都能对戏中人物如数家珍,“在我七岁时就向我介绍过戏里的人物,她说鲁大海是一个‘匪类’,而蘩漪是一个‘疯子’。”

  究其雅俗共赏、常演不衰、至今地位无与伦比的原因,曾经看过无数次《雷雨》、甚至能背诵其中台词的王蒙,当年在《永远的雷雨》一文中评价道:“《雷雨》可说是通俗的经典与经典的通俗。”并认为,在这一点上,可与莎士比亚[注: 威廉·莎士比亚(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公元1564年4月23日生于英格兰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1616年5月3日(儒略历4月23日)病逝。]、狄更斯相提并论。

  《雷雨》的经典性毋庸置疑,论著颇多,而它也确实非常符合一个充满爱恨情仇的通俗戏的要求,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牵扯出了所有人之间的种种恩恩怨怨,用王蒙先生的话来说,“乱伦、三角、暴力、死而又生、冤冤相报、天谴与怨天、跪下起誓、各色人物特别是痞子疯子的均衡配置、命运感与沧桑感、巧合、悬念、特别是各种功亏一篑、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寸劲儿’,都用得很足很满。”悲剧潜伏在每一句台词、每一处伏笔之中,家庭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的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有罪的、无辜的人一起走向毁灭——倾盆暴雨[注: 强度很大的降雨。中国气象部门规定1h内雨量大于等于16mm,或24h雨量大于 等于50mm的降雨为暴雨。]般狂飙恣肆的情感,具有无比强烈的震撼力。

  这一幕人生大悲剧,还有一种诗意之美。这不单单源自剧本文辞的优美,许多段落被人们反复背诵;也不仅得自剧中人物诗意的性格;而是剧中所有一切,包括舞台提示、角色分析,共同凝聚而成的一种诗化的气质和品位。

  《雷雨》是23岁曹禺的天才之作。即便有人称其对西方戏剧有所借鉴和模仿,但却无人能否定其人物和精神的原创性。剧中的八个人物,哪一个不是中国特定时代下的产物?而剧中哪一处情绪,不是源自作者在《雷雨》自序中所写到的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一种悲悯的心情”?

  台前幕后

  夏淳

  北京人艺《雷雨》导演

  少年时代

  就为《雷雨》着迷

  和焦菊隐、欧阳山尊、梅阡并称[注: 语出: (1).一齐称道。 汉 司马相如 《难蜀父老》:“於是诸大夫茫然丧其所怀来,失厥所以进,喟然并称曰:‘允哉 汉 德!此鄙人之所愿闻也。]为老人艺“四大导演”的夏淳导演,高中一年级时读到发表在1934年《文学季刊》上的曹禺剧本《雷雨》。他当时一口气读完还爱不释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