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当舌尖中国碰上食品安全…
当舌尖中国碰上食品安全…
当舌尖中国碰上食品安全…
《舌尖上的中国》文化魅…
《舌尖上的中国》赢得口…
《舌尖》上的蝴蝶效应
《舌尖上的中国》,易粪…
《舌尖上的中国》将拍第…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最新热门    
 
当舌尖中国碰上食品安全 记录与现实谁更真实?(2)

时间:2012-5-29 12:08:04  来源:不详

勾起了每个人的乡愁

“《舌尖上的中国》成功的地方并非展示了中国的美食文化,更多的是一种浓浓的乡愁。”

陈晓卿对看涨的收视率颇为满意:“平均收视率有0.5%,高于同时段的电视剧,最高一集的第四集达到了0.55%的收视率,这个水平已经和BBC的纪录片差不多了。”

这个纪录片人一直瞄准的就是《国家地理[注: 地理(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Discovery和BBC纪录片,这次大获成功,他并不意外,因为“主题比较接地气,题材比较讨好观众”。

让这个“美食活地图”去拍一部关于美食的片子确实游刃有余,但以“吃货”的标准去衡量他的成果无疑过于肤浅。“如今有许多令人食欲大增的美食节目,我们的节目则别出心裁,试图呈现更多有关菜肴的文化元素,如饮食习惯和饮食道德。”他说。

对片子的制作技术、思想立意陈晓卿都自信满满。吃只是起点,而非终点,他觉得自己准确地扣住了大众的命门。

在陈晓卿看来,“吃”恰恰是最具“中国特征”的一点,就像中国人善于吃苦,苦瓜、陈皮都能被加以食用,食物体现了这个东方民族独特的生存哲学。

“你可以不是‘白富美’,也可以不是‘高富帅’,但肯定能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吃货。”有人用时髦的语言重新定义了“吃”对国人经久不衰的号召力。

朱磊(化名)在美国做一年期的博士[注: 博士是教育机构授予的最高一级学位。如某科系哲学博士(PhD),理学博士(DSc/ScD),文学博士(DLitt),教育博士(EdD)。]交流,他在社交网站上转发了“舌尖体”的段子:“入冬了,缅因州人民吃了一次麦当劳1号餐,远在千里之外的南国佛罗里达人民更喜欢2号餐,而远离大城市的田纳西山区中的山民吃了个3号餐,而同样处于海边的加州人民却更喜欢4号餐。”

在太平洋东岸呆半年了,他感慨西餐真是“弱爆了”,他喜欢这种揶揄,“与西餐的简单粗浅相比,或许复杂的中国菜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克服文化上的自卑感。”这位分析哲学在读博士研究生不忘借此凭吊一下国内许多学术研究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