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当舌尖中国碰上食品安全…
当舌尖中国碰上食品安全…
当舌尖中国碰上食品安全…
《舌尖上的中国》文化魅…
《舌尖上的中国》赢得口…
《舌尖》上的蝴蝶效应
《舌尖上的中国》,易粪…
《舌尖上的中国》将拍第…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最新热门    
 
当舌尖中国碰上食品安全 记录与现实谁更真实?(3)

时间:2012-5-29 12:08:03  来源:不详

主角并非食物,而是人

“人如其食,食物总是与人联系在一起。纪录片里那些生动鲜活、令人垂涎的影像背后,是反映了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的亲身经历[注: 指亲身见过、做过或遭受过的事。 片名 《经历》The Experience/Tajrobeh (1973) 伊朗电影,35毫米,黑白,60分钟。]。”

《舌尖上的中国》成了一个文化现象,但陈晓卿并不认同外界对片子的“过度”阐释,“这就是一部介绍吃的片子,别拔太高了。”

在前后一年多的制作历程中,30多人的拍摄团队辗转70多个地点取景,足迹延伸到包括港澳在内的全国多个地区。为了顺应食材生长制作的时节,他们的拍摄计划也得根据自然规律按部就班。

不过,每一集的主角并非食物,而是人。这表现了陈晓卿派纪录片一贯的坚持。

就像拍汶川大地震,他就坚持拍受灾群众,拍那些真正被灾害折磨的人的故事。而这在当时的语境下并非主流。

“人如其食,食物总是与人联系在一起。纪录片里那些生动鲜活、令人垂涎的影像背后,是反映了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的亲身经历。”陈晓卿的思路还是没变。通过人,他说他想展示的其实是东方人的生活价值观,那些由食物给国人的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

传递出饮食以外的价值,陈晓卿目的很明确,以至于在每集的结尾,又自顾自地运用旁白去拔高主题,画蛇添足之嫌遭人诟病。

“看这个片子流口水,是第一个层面的观众;而第二个层面是普通人的情感,是导演要表达的价值观。”除此之外,执行总导演任长箴以为还有一个更深的灵魂层面。

她认同《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李鸿谷说的:“你把它视为对现代文明的一种反抗,以及漠视,也是准确的。伟大的农耕文明,才创造出中国人的味觉享受,并可上溯到家国情怀。”

“总说鲍鱼燕窝,就没意思了。”任长箴要的是普通人的生活,有些甚至普通到远离了现代。

而陈晓卿的美食经验具有更切实际的指导意义,他一向认为“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