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王福民:龙舟竞渡与中华…
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儒学…
为了文物的明天
相因继承是常道 中华民…
相因继承是常道 中华民…
相因继承是常道 中华民…
李世民一生都在渔猎美色…
李世民一生都在渔猎美色…
6月5日 原中华民国总统…
学者称中华文明有一万年…
最新热门    
 
为了中华文化之树常青——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群体纪事

时间:2012-6-26 12:08:39  来源:不详
 

    “孟二冬刚去世的那阵儿,我每天含着泪做事,还是挺了过来。国学研究院至今连个临时工都没有,吴同瑞先生是袁行霈院长坚强的翅膀,秘书处每一个人都在无私地奉献。”耿琴说着她的看法。

 

    国学研究院首届博士生曹胜高,如今已是东北师大的教授。毕业那天,面对为培养自己和同学呕心沥血的导师,他坦露心怀:做学问就要做天下的学问,做学者就要做天下的学者,不仅要有深厚的国学功底,也要有博通中外古今的视野,更要将传承学问作为一种自觉的责任追求;跨学科研究是打开学术研究大门最有效的钥匙;要养成人品与学问双修的习惯,保持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不卑不亢的学术品格,求真务实的学术风格。曹胜高这些收获,岂仅仅来自课堂?

 

    也是那天,学生们记住了导师田余庆的勉励:做学问注重功底,明白贵有源头活水和学海无涯的道理。记住了导师严文明“治学要博而约,要敢于在学术前沿拼搏”的鼓励,也在心中背熟了袁行霈先生赠予的一幅集联 “文章辉五色,心迹喜双清” (李白和杜甫[注: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公元712年2月12日(唐客宗太极元年正月初一日)生于巩县。]的两句诗)。导师们说的,何尝不是他们自己平日里做的?

 

    “我们平心静气的观察[注: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力是人们从事观察活动的能力。观察时运用外部感觉器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形态的一种计划性和目的性很强的自觉感受活动。]这三百年的古学发达史,再观察眼前国内和国外的学者研究中国学术的现状,我们不但不抱悲观,而且还抱无限的乐观。我们深信,国学的将来,定能远胜国学的过去,过去的成绩虽然未可厚非,但将来的成绩一定还要更好无数倍。”90年前,胡适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这样说。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