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申遗预备名录排位数惊人…
赵氏孤儿辨疑:赵武非遗…
刘巽达:“外滩申遗”是…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陕西新增34处非遗教育基…
上海半数非遗“人老艺衰…
60位非遗传承人获首批“…
蔡武:非遗保护是未来上…
非遗需要传人更需要观众…
非遗项目遭遇挣钱难 市…
最新热门    
 
“非遗”潮绣作品年均升值两成 传承人青黄不接

时间:2012-7-15 21:57:14  来源:不详
彩瑰丽,因绣下垫凸而呈现半立体状态,潮绣在各绣种中风格独特。而半立体这一创新,其实出现的时间并不太长,但一出现就成为潮绣最大的特点。
  “创新让潮绣有了市场活力,如由高级工艺美术师孙庆先率先创作出来的《金龙鱼》完美结合了双面绣和半立体的特点,既是传统的集大成者,又是新一代艺人创新的代表作,对目前很多潮绣收藏者而言,是求之不得的藏品。”潮州市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工艺美术师魏锦荣告诉记者。
  潮州美术工艺品协会会长谢金英则透露,潮绣精品每年升值幅度达到20%。而最顶级的绣工,收入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足足提高了百倍。
  创立潮州潮绣研究所的孙庆先目前经营着一家60人规模的潮绣厂,那里一半的产品属定制的国家礼品,总是供不应求。康惠芳的潮绣制品《金色骑楼》2010年作为上海世博会特殊礼品赠送给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的重要领导和嘉宾,其订制数量从300件一直追加到500多件。
  除了高级定制和藏品,目前潮绣在旅游礼品和部分高级实用产品方面同样求大于供,但产量一直难以扩大。
  掣肘 培养模式难复制 传承人青黄不接
  作为中国唯一一个拥有“工艺美术之都”称号的城市,潮州市工艺美术领域具备着令其他工艺美术城市羡慕的产业规模。
  谢金英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全市工艺美术产品的品种在全国工艺十一大门类中,就占据了八大门类之多;而产业规模早在2009年就已经达到了186.8亿元,约占地方工业总产值的20.2%;就业人数达到12.62万人,是地方重要的支柱产业。
  然而,在这些工艺门类中极具代表性和市场活力的潮绣,实际上产值和所占比例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占据大多数的是陶瓷、礼服婚纱两大产业。
  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产量不足。“以最知名的潮绣作品《金龙鱼》为例,我的工作室一年最多也只能做出四五件,因为全部纯手工刺绣,耗时很长,而且对技艺的要求很高,不是一般人能绣好的。”康惠芳说。
  包括“金龙鱼”的发明人孙庆先在内,整个潮州市有一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2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和10位高级美术师,如果他们都创作这件作品,全市一年最多也只有几十件。
  所有的潮绣精品都要耗费极长时间和大量人力,一幅3.2米长2.3米宽的《金色中华》,3个绣工一起全职刺绣,要整整做一年才能完工。与此相对应的是从事[注: 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congshi]这项工作的人数有限,熟练和优秀绣工青黄不接,呈现老龄化现象。
  “目前五六十岁的工艺美术师和成熟绣工已经算年轻的了。”谢金英分析,“一个成熟的绣工,不是三五年时间就能培养出来的,一个好的技术工人往往要经过十几年的磨炼。”
  康惠芳则讲得更为直接:“学潮绣的过程犹如接受教育,学两年小学毕业,学4年是初中毕业,6年才能高中毕业,光是打基本功就得3年,收效慢,学徒得有灵气,还得坐得了冷板凳。”
  从已经成名的潮绣工艺师成长路径看,现在的潮绣工作室已无法复制当时的模式。2007年被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刺绣艺术家林智成今年已经90岁出头,从13岁进绣庄当童工,20岁开始独立设计,35岁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至今从事刺绣行业已经70多年。而康惠芳、李淑英、孙庆先等,也都从少年时期就入了行,拥有几十年的创作和实践经验。
  尽管刺绣工人的收入比起过去有了明显提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