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湖南汝城现存710余座古祠堂 亟待保护和开发 |
|
时间:2012-8-9 11:14:51 来源:不详
|
|
|
湖南汝城,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偏邑山县。这里山青,享有“镶嵌在五岭山麓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之美誉;这里水美,素有“鸡鸣三省,水注三江”之雅称。山光水色之间,一座座沧桑、厚重的古祠堂,昭示着这个边陲小县悠久的历史沉沦与深厚的文化积淀。
目前,汝城县共保留有始于宋元、盛于明清时期的古祠堂710多座,它们大小不一,风格各异,星罗棋布,点缀着汝城县的山山水水。然而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并打造成为汝城的文化名片,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的话题。
现状: “湖南古祠第一”
汝城县位于湖南省郴州[注: 郴州市-郴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罗霄山脉以西,南岭山脉北麓。东界江西省赣州市,南邻广东省韶关市、清远市,西接永州市的兰山县、宁远县、新田县,]市东南部,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全县辖15个乡8个镇,总人口40万,其中少数民族[注: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指得是多民族国家中人数最多的民族以外的民族。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人口6.8万,占郴州市少数民族人口的70%。自古以来,280多个姓氏的汉、瑶、畲、壮等多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的地域文化,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其中,汝城古祠堂群堪称中华文化遗产[注: 文化遗产,中文在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简称《世界遗产公约》),]中的奇葩。
目前,古祠堂遍布汝城县每个村落,村村有祠堂,姓姓有祠堂,有的村甚至建有6至7座。大部分祠堂为明清时期各氏家族兴建,尤以明代所建的祠堂体量大、技艺精。全县尚存古祠堂710余座,其中保存完好的祠堂300余座。
根据姓氏地方始祖及分脉,汝城古祠堂可以分为总祠、家庙、宗祠、公祠、家祠几个等级。其中,总祠是一个较大区域的姓氏家族共同建造的祠堂,如汝城县上黄门街的朱氏总祠便由中南3省18个市县的朱氏族人捐建。家庙是为纪念某姓始迁本县始祖所建的祠堂。宗祠是为纪念某姓在某村祖先所建的祠堂,规模仅次于[注: 【词语】:仅次于 【注音】:jǐn cì yú 【释义】:1.紧跟着或紧靠着(如空间、时间或重要性)。2.级别低于,顺序在后。]家庙。公祠为宗祠之后的分祠,是某姓的分支房派所建的祠堂等。
90%以上的汝城古祠堂建于明清时期。其中,大坪镇溪头村的宋氏宗祠始建于宋理宗[注: 宋理宗(1205年出生,1264年逝世于临安),原名赵与莒,1222年立为宁宗弟沂王嗣子,赐名贵诚,1224年立为宁宗皇子,赐名昀,是南宋的第五位皇帝,他在位时间是从1224年到1264年。]绍定四年(1231年),是汝城县最古老的祠堂之一。由于建造时代早、建筑风格独特、数量众多、规格宏大等,2003年4月,汝城古祠堂群被湖南省文物专家、学者认定为研究明清时代古建筑艺术、宗法文化、艺术教育等历史现象的实物标本,被誉为“湖南古祠第一”。2006年5月,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姚守拙为汝城古祠堂题赠了“古祠堂之乡”。
价值: 文化的结晶 历史的见证
祠堂,它承载着族群的感情[1] [2] [3]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