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红楼梦》:中国古典文…
具有中国气派中国文风的…
探寻大学的魅力——读《…
中美学者在京“跨文化对…
一本好读的中国通史简写…
口述历史下的老舍之死—…
周质平:从晚明小说看中…
浅谈龙泉青瓷融入的中国…
浅谈龙泉青瓷融入的中国…
宋志明:现代新儒学的可…
最新热门    
 
美学的中国特色何处寻——读金学智先生《风景园林品题美学》

时间:2012-9-25 11:12:21  来源:不详
 

    再说道家、佛家的“妙”。朱自清指出,“魏晋以来,老庄之学大盛……后来又加上佛教[注: 佛教由古印度的释迦牟尼(被称为佛陀)在大约西元前6世纪建立,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fojiao]哲学……于是乎众妙层出不穷”,如妙味、妙句、妙理、妙义、妙解……由于这些佛、道之妙,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老子[注: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人说又称老聃。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因此必须细加品味揣摩,否则就很难深意领略,以至于慧远《阿毗昙心序》说:“少玩兹文,味之弥久。”而僧肇对于《维摩诘经》,也是“披寻玩味”(《高僧传·僧肇传》)。这都说明要以一颗清净无碍的灵心去玩味、品悟佛学经典中的妙旨。

 

    再说后一类阐释中国美学范畴的专著、丛书,它们所拈出的众多范畴虽颇为可观,但其不足表现为零散的呈现、自为的存在,并未整合成有机的学术体系。其实,这一系列范畴和“品味”这一范畴,二者相互对待而又紧密相联,因为第一主体所创造并体现这类范畴的成果,均离不开第二主体的品味。对此,不妨借助西方接受美学来理解。有一学派学说认为,艺术史应该是第一主体的生产与第二主体的消费相联系的历史,据此推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也应是体现上述诸范畴的生产与对这类产品的消费二者互为联系、双向生成的整合性系统,正因为如此,体现了消费性的“品味”,应在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里占有较大的比重和不容忽视的地位。

 

    就中国文化[注: 中华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即汉族文化,汉文化。且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称为“汉文化圈”。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环境里的中国人,尚味觉,或者说,由味觉隐隐地融和、统摄着视觉、听觉、嗅觉(如品花)、触觉(如把玩)、思维、直观、感情等,总之包括一切官能,从而以自我享受的方式去占有、把握对象。而上文所提及联结着生产的诸多范畴所构成的层面,又与作为主体接受亦即自我消费享受的品味层面整体地相对应,二者体现着互为生成,互为因果的关系。由此大致可以说,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应该是这两个层面的有机整合。当然,在整合过程中,可以也应该借助于西方有系统、有条理的美学及其逻辑思维方式。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