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谢文:“SCI崇拜”为何…
张学良身边的红色谍工:…
最新热门    
 
谢文郁:儒家五常新释

时间:2012-10-24 12:16:13  来源:不详

孔子[注: 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的时代已经“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注: 社会秩序正文  表示社会有序状态或动态平衡的社会学范畴。   中外思想家很早就注意社会秩序的问题。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提出的“治”,]进入混乱状态。如何恢复秩序就成了当时社会的首要问题。为此,孔子提出了“仁义礼”这一思路。他要求他的弟子们“为仁”,去追求人的完美状态。但是,究竟如何理解“人的完美状态”呢?他解释说:爱人。也就是说,人的完美状态是在人和人的关系中形成的。人们进一步问:在什么样的关系中形成?——显然,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生活,人就会有不同的成长方向。

 

    孟子便是在“仁义礼”这一思路中阐释礼教仁政的。我们来分析他和梁惠王[注: 魏惠王-魏惠王,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魏惠王魏塋,魏武侯子。即位时魏国是鼎盛时期,但在以后的战争中,大败于齐国,开始衰弱,他死于公元前319年。]之间关于政治问题的对话。孟子反对梁惠王从人的“利”出发来为人处事并治理国家,主张从“仁”出发。他说,我们只能在社会关系中生存(作为生存事实),因此,任何政治都必须从关注人和人的关系开始。这便是“仁政”之始。他强调,总的来说,存在着两种社会关系,一种从个人利益(“利”)出发,一种则从互利的人和人的关系(“仁”)出发。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关键在于从合适的社会关系出发。这里的“合适”,便是所谓的“义”。合适的社会关系便是“仁义”,是有“义”之“仁”。就倾向而言,孟子主张,合适的社会关系乃是一种尊重个人自我充分发展的社会关系。

 

    关于“义”,孟子是这样追踪它的含义的。他说:“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离娄上》)人什么时候开始知道“合适”二字呢?是从学着兄长的样子开始的。兄弟之间的年龄相近,对于弟弟来说,兄长的言行就是榜样。在这种感情交流中,兄长对弟弟的嘲笑或批评会让弟弟会感觉到自己的说话做事的不合适。从这个时刻起,做弟弟的就开始有了“义”的意识,并根据自己对“义”的理解调整自己的言行。这便是最原始的羞耻感,是人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