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谢文:“SCI崇拜”为何…
张学良身边的红色谍工:…
最新热门    
 
谢文郁:儒家五常新释

时间:2012-10-24 12:16:13  来源:不详
行礼时还会遇到不同的礼节之间发生冲突。但是,行礼的目的是要完善的社会关系中实现自己的完全状态。什么样的社会关系才是完善的社会关系?什么样的生存状态才是完善的状态?对于这样的问题,孔子没有现成答案。孟子也没有现成答案。这是一个责任意识的培养过程。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一个人对这个问题有越深的认识,他的责任意识就越深刻。这是需要一个不断“权宜”的过程,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儒家在这方面发展了“修身养性”的功夫论。也就是说,人的责任意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五常”还有一常,即“信”。孟子自己并没有展开这方面的讨论。在孟子看来,只要我们能够不断神话对礼的认识,对仁义的体会,最后就能成圣,在深层意义把握仁义礼。“圣”强调的是个人的完善化。在孟子的说法中,我们可以读到“仁义礼智圣”。但是,在儒家思想[注: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但并非指宗教,或以其为宗教而称之为儒教。儒家思想奉孔子为宗师,所以又有称为孔子学说,]发展史上,“圣”没有成为“五常”之一。西汉儒士董仲舒[注: 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用“信”取代“圣”。他谈道:“信,诚也,专一不移也。”(《白虎通·性情》)只要在“信”中,礼教才能得以贯彻。

 

    “信”凭什么能够在“五常”中取代“圣”呢?我们可以这样处理五常。从“仁”出发,我们关心人和人的关系,进而提出合适的或完善的人和人的关系这个问题。因此,从“仁”出发就一定要注视“义”,即:寻找完善的人和人的关系。当人对于“仁义”有一定的理解之后,人就会按照自己的理解而行事为人,进而使之形式化成为“礼”。显然,“礼”隐含着“仁义”。“礼”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人是在某种关于“仁义”的理解中行礼的。这里的理解问题便是“智”。如何理解这个“礼”,就如何行礼。但是,我们要处理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要实施一种完善的社会关系。行礼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也就是说,我不是一个人在孤立地行礼。一个孤立的人不存在行礼问题。行礼是在群体中,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中进行的。我们设想,如果人和人之间没有基本的信任关系,那么,在这个群体中,每一个的行礼行为都是枉然。你说你现在按照“仁—义—礼—智”这套东西在行“礼”,但我根本就不相信你,因而认为你所做的一切都是骗人的。在没有信任的环境中,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尽管合乎规矩、合乎礼节,都会被认为是为了某种其他的什么目的。没有人会认为你在行礼。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