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来新夏:天外有天
来新夏:誓不挂笔苦读人
来新夏:虚岁、实岁辨
著名学者来新夏先生喜迎…
来新夏:“平生知己半为…
来新夏:七十年师生琐碎…
来新夏:读什么书与怎么…
宏大深邃 粹然儒者——…
来新夏:读《浙江历史大…
七十载著书成为米寿大礼…
最新热门    
 
来新夏:赠书后篇

时间:2012-11-2 12:22:29  来源:不详

    赠书一定先写书,否则无书可赠,赠书也就无从谈起。我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写书,头一本书是《美帝侵略台湾简纪》,是奉命写作的一本小册子,做宣传用,约五万多字,没有向人赠书。真正买书送人是1957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北洋军阀史略》。当时稿费与书价有相当差距,稿费较高,书价较低,只消花费一小部分稿费就能买几十本书,分赠至好和亲友。以后十几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写书,不出书,当然也无赠书。直到80年代前后,改革开放,一切归于正轨。渐渐写书多了,赠书范围自然地扩大,随之也产生些不快与无奈,甚至有些事还让自己在精神上有侮辱感——上世纪末[注: 李慧珍,分别在1997年1月在北京和1997年5月在日本出道的,她的成名歌曲是《在等待》。1993年,她获温州市“金融杯”和一等奖“龙港杯”金奖及浙江省通俗歌曲大赛金奖。],在一次偶然的聚会上,遇到一位已高踞省部级高位的早年学生,他向我索要我的多种著述,并写给我’官邸’地址,让我将赠书派人送去,并趾高气扬地告诉我,将把我的赠书陈列在他的书房,好像‘恩赐’我一种’荣典”。可叹我既无秘书,又无司机,只好淡淡地说了句:“我赠书,只闻来取,未闻往送”,尴尬地结束了这次交谈。直至今日,他已下台多年。他既未来取,我也未往送。看来,这只是官场的几句应酬话,切莫认真当知音。

    为了申明我的赠书态度,我曾写过一篇表态文字,自己也主动缩小赠书范围。不久吴小如兄也写了一篇题为《也谈赠书》的短文,诉说赠书的各种苦恼。他反感那些抱着不要白不要心理来索赠书者,也不屈从有些人以“忠实读者”面貌,吹捧几句来骗取赠书。他主张:“赠送自己撰写的书,必须出于自愿,不宜存丝毫勉强”。我赞同这意见,并遵循实行,除了有赠书交往,仍是你来我往,投桃报李外,其他渐少理会。这就引起一些对我的闲言碎语,有的有一面之识的人,认为我出了几本书,有架子了。有人认为我不与朋友分享愉快,有人认为我抠门不愿买点书送人;但也有一些知心人的行为,令我感动。早在我出第一本略有学术含量的《北洋军阀史略》时,我曾送一本给系里学术前辈研究古代史的王玉哲教授。在世纪末时,某次,王先生来我家聊天,发现我架上无此书,当即说,我送他那本赠书已表明彼此[注: 介绍 彼此 :bǐ cǐ 意义 ①那个和这个;双方:不分~ㄧ~互助。②客套话,表示大家一样(常叠用做答话):‘您辛苦啦!’‘~~!’。]友谊,而更重要的,应完整自己的著述积存,次日即派人送还。这种风格与胸怀,对我也是一种身教。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赠书的无奈也有了翻新。

    一是赠书流落。在新世纪刚开端,就有一位朋友从网上买到我的一本赠书,另有朋友从南方旧书店淘到我的赠书,先后寄给我,我很伤感,因为这些受赠者都是读书人,也是我的好友,生前一本本搜求积累,耗费多少精力,过世后,后人或为了腾空间,或不识这些书的价值,遂将他们先人的藏书一扫而空,投放市场。于是这些书到处漂流,辗转易手,使书品遭到“皮开肉绽,不堪寓目”的厄运。我只得含泪撕去原来的签名页,粗加修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