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陈寅恪:留学被称“读书…
陈寅恪归葬庐山之谜
马亮宽:皆为神州惜大儒…
高峰:陈寅恪先生的治学…
路文采:一梦华胥四十秋…
陈寅恪铜像中山大学落成…
中山大学陈寅恪学术讲座…
置不变于万变之中——读…
吴江:陈寅恪今天当得了…
陈寅恪借出毛主席书信平…
最新热门    
 
陈寅恪曾拒吃日本人的面粉 身体不适仍坚持开课

时间:2012-11-15 12:24:46  来源:不详
推荐理由:作者坚持个人的史观和对历史人物[注: 历史人物是对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物。历史简单的概括就是:发生在以前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事,那历史人物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就是在这些事情中起主导作用的人了。]的同情、坚持人性人情高于一时一地的道理、坚持个人的独立判断,回溯了大变局时代中一代中国人的命运和抗争,如邵飘萍、陈寅恪、张作霖[注: 张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他喜欢别人叫他张大帅。辽宁海城人,自小出身贫苦农家。张作霖后成为北洋军奉系首领,是“北洋政府”最后一个掌权者,号称“东北王”。]、黄侃、顾维钧等。 
  作者试图找出这些历史人物与当下人的联系,深刻触动到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历史情感,是我们自身心量的丰富增益,只有这样,我们现实疲惫的心灵才能获得静谧、安宁、正念正信而正精进。
  摘自《大民小国——20世纪中国人的命运与抗争》,余世存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有删节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陈寅恪,无论如何,他都可以不过那种苦哈哈的生活,不过那种清苦寡淡的生活。不说他的家庭、人脉资源,就是他自己在游学中建立起的学术资源,他都可以迅速地进入“民国教授”们的精英生活之列,衣食无忧,悠哉游哉。就是说,在今天刚毕业的大学生都将生活目标锁定为改变蜗居命运的时代,在当时上海十里洋场或说上世纪30年代中国发展“黄金十年”涌现无数“官产学”成功人士的社会,陈寅恪始终走的是另外一条路。 

  陈寅恪的女儿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在《也同欢乐也同愁》一书中写道:“父亲在国外,即使是经济窘迫的情况下,仍然潜心攻读,醉心研究学问。在德国时,除听课外,常整日在图书馆阅读,仅带一点最便宜的面包充饥,全天不进正餐,营养不足……故而一直体质欠佳。已过而立之年尚无意顾及自己的终身大事。”
  回国两年后的陈寅恪终于结婚,38岁的他娶了清末台湾巡抚唐景崧[注: 唐景崧(1841—1903),字维卿,广西灌阳人。同治四年(1865年)进士,选庶吉士,授吏部主事。光绪八年(1882年),法越事起,自请出关赴越南招刘永福黑旗军。]的孙女唐筼女士,夫妻二人郎才女貌,在清华园里过起了幸福的日子。这确实是一段幸福温暖的时光,《也同欢乐也同愁》一书中说,“抗战前家居生活”是陈寅恪夫妇坎坷、悲怆一生中最温暖的乐章。女儿们回忆说:“父亲去课堂授课,不提皮箧或书包,总用双层布缝制的包袱皮包裹着书本,大多是线装书……工作归来,通常仍会伏案至深夜。”而这个夜以继日的学者终于有了轻松的时光:“父亲空闲时候,会选择一些唐诗教我们背诵,流求和小彭现在都能清晰背出好多句子……”
  但陈寅恪没有忘记家国天下。台湾古称“流求”,他的家族和唐筼的家族都跟甲午战争以来的国是有着极深的关系,陈寅恪把大女儿取名陈流求,把二女儿取名陈小彭,即是记取被日本侵占的台湾、澎湖……
  陈寅恪确实是问道不问贫,不积累,不聚财,不求所谓的社会成功……他的女儿回忆说:“一天家里做好了晚餐,掌灯已久还不见父亲回家,便出去寻找,才发现他在离家不远的小道上,跟吴宓伯父聊得格外投机,忘记了时间,后来这种事情还常有发生。”
  1939年,英国牛津大学聘请陈先生为牛津大学汉学教授,这是牛津大学创办以来首次聘请一位中国学者为专职教授,并于此后数年一直虚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