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陈寅恪:留学被称“读书…
陈寅恪归葬庐山之谜
马亮宽:皆为神州惜大儒…
高峰:陈寅恪先生的治学…
路文采:一梦华胥四十秋…
陈寅恪铜像中山大学落成…
中山大学陈寅恪学术讲座…
置不变于万变之中——读…
吴江:陈寅恪今天当得了…
陈寅恪借出毛主席书信平…
最新热门    
 
陈寅恪曾拒吃日本人的面粉 身体不适仍坚持开课

时间:2012-11-15 12:24:46  来源:不详
席以待。他们认为,陈是当时“最优秀的中国学者”。但陈寅恪不为所动,而是留在国内尽一个中国学者的本分。面对这一极具荣誉感的礼聘,陈曾两度辞谢,后考虑到自己眼疾甚重,欲借此机会赴英医治,才答应就聘。不料欧洲战火突起,终未成行。
  说陈寅恪只过了几年的安稳日子,是因为他中年阶段的家庭幸福确实短暂。国家的命运、时代社会的命运很快影响到他,抗战开始,中国高校南迁,师生流离失所,造次颠沛。对陈寅恪而言,他甘愿接受了甚至专心致志地接受了这种命运,做了“中国文化[注: 中华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即汉族文化,汉文化。且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称为“汉文化圈”。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的托命人”,而非在时代的大潮中尽力保护甚至扩张自己或亲友的利益。在当时,发国难财者有之,逃离中国者有之,投机者有之。但陈寅恪没有这样趋时而生,而是执著于学术、中国和文明的命运,他造次于是,颠沛于是,以至于读书读得视网膜脱落、眼睛失明。
  他的女儿回忆说:“父亲工作的时候汗流浃背,在一个茅草房里,风雨一来,把房子都能刮塌的那种房子里头,也没有桌子,就是一个箱子,搬一个小凳写文章。”“他写完,需要休息,就带我出去散步,我那时候很小,就穿双木板鞋,在山上跑,满山的映山红啊……父亲只能在休息的间隙,感受到一种远离战乱的欢愉。”
  “父亲用眼过度,视力日益减退。母亲很着急,希望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为父亲增加营养。于是托人买来一只怀胎的山羊,母羊生了小羊之后,母亲学着挤奶,给父亲饮用……”
  陈寅恪的穷苦不仅困扰了他自己,也给亲人带来了刻骨铭心的苦难记忆。陈寅恪平日食量极少,主食只吃一两片面包,副食只吃一两片瘦肉。病了后,食量更是大减,靠打针和服维生素B来补充营养。当时打一针的费用昂贵,维生素B价格亦不菲,而且不容易购得。夫人唐筼为买药四处奔波,实在是煞费苦心,尽力支撑。
  在香港时,由于陈懂日文,日军对他还算客气。后来日军军部行文香港占领军司令,司令派宪兵队照顾陈家,送去好多袋面粉,但宪兵往屋里搬,陈寅恪、唐筼硬是往外拖,就是不吃敌人的面粉。日方甚至用官职以及金钱利诱,但陈寅恪宠辱不惊,拒不接受,生活虽然艰难,但宁可典当衣物过活。友人的日记曾记载说:“刘孙二人昨携米十六斤、罐头肉类七罐予陈寅恪,今日回来报告陈近况,据谓他已挨饥两三天了,闻此为之黯然。”抗战期间,陈只身赴西南联大任教,妻子、女儿在香港自寻生路,更为凄惨。以至于陈寅恪的三个女儿写的回忆父母的感人的著作,就用了父母“也同欢乐也同愁”作为书名。
  这种穷困伴随了陈寅恪一生。他的身体之差多是因为营养不良造成的。有一次邓广铭去看望陈寅恪,陈正躺在床上呻吟,说我快要死了,我这个身体快不行了,我坚持不住了。但是他又说,我不写完这书稿,我不死。陈的弟子蒋天枢与蓝孟博听到老师陈寅恪的消息后,约同往谒。蓝氏买了三罐奶粉。陈寅恪和夫人都还在病中,虽然稍有好转,只是能在床上倚靠着被子坐起来。陈寅恪看到奶粉说:“我就是缺乏这个,才会病成这样。”类似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让人心酸的事例太多了。为了买煤,陈不得不在胡适等人的关心下,卖了自己的藏书换钱;而到了除夕,让女儿“美延吃了一顿白米饭”,陈寅恪欣慰的笑颜似乎尤其悲怆……
  这种人生,在当时以及今天的成功人士眼里,是多么不值得理睬关注的,是多少文士学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是多么普通可怜、甚至迂腐的,是多么格格不入或如有着胡适说的“遗少”气。但陈寅恪从来没有考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