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新闻发言人蒋朗朗近日向记者透露,北大将于近期启动“季羡林东方学研究讲席”计划,这是季羡林先生逝世3年以来,北京大学第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教学与科研项目。
“大师已去,但大师的风范永不会磨灭。以季老的名字命名讲席项目,不仅是怀念他,更是在延续他的学术精神和人格力量。”蒋朗朗说。
季羡林先生的学术研究,用他生前自己的话说就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他的《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3篇博士论文,对当时该研究领域有开拓性贡献。他通过《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等文,以及《西游记》有些成分来源于印度的论证,说明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上世纪80年代他主编《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今译》,并撰10万字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他经过10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印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罗摩衍那[注: 罗摩衍那是印度古代史诗。与《摩诃婆罗多》并列为印度两大史诗。在印度文学史上被称作最初的诗。全书是诗体,用梵文写成,诗律几乎都是输洛迦(意译为颂),即每节2行,每行16个音节。]》,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改革开放后,他率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他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90年代,担任《四库全书[注: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由总纂官纪昀(晓岚)穷毕生精力,率三百六十位一流学士成书于公元1782年3月12日,]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
据了解,此番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设立的“季羡林东方学研究讲席”,就是要促使以季羡林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学人打下深厚基础的东方学得到不断发展和繁荣,鼓励和调动广大学人从事和献身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讲席”计划每年资助约6名海内外东方学研究的学者从事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以加强东方学研究的人才建设,推进学科发展。“讲席”分为讲席教授和研究教授两种,聘期一般为三年,以学年为单位,同时设置“亚洲海域文化交流”研究席位,聘任校外兼职研究人员担任“亚洲海域文化交流项目兼职研究员”,兼职研究员须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的正教授。
“以季老的名字命名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