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大学和科研单位,评职称、年度考核、经费申请、课题结项、拿博士硕士学位等等,都需要以发表论文的质量和数量为证,而评价文章学术价值的基本标准则是论文是否发表在C刊(CSSCI)或核心期刊。被戏称为“血统论”和“数量决定论”的这两点标准令无数学人折腰,也带来了许多乱象,学术界近年来对此多有批评。不过,这种情况客观上倒刺激了学术期刊的发展,但是学刊主编们在高兴之余也开始担忧其带来的负面影响。11月10日,在浙江大学中文系主办的研讨会上,来自两岸四地的24家学刊主编、专家表示,学术单位的这种评价标准使期刊界在某种意义上代替了学界,而学术共同体在评价系统中作用缺失。在目前的学术环境里,这也为学刊进入学术腐败链提供了方便。
这次研讨会主题是“大学中文学刊与大学当代文化使命”,由浙江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汪维辉教授主持。学刊主编们强调,作为学术重地和期刊方阵中的重要成员,中文学术期刊要保持平常心,做好自己的工作,在引领学术之外,更要引领学风。
《文学遗产》主编刘跃进说,现在办刊物和以前不一样了,和整个学术界密切相关。等级分类机构对刊物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学术,所造成的后果是很严重的。那么如何通过刊物来引领学术风气?刊物的核心工作是发表好稿子,好稿子的标准又是什么?制度化和统一性把人文的丰富多彩给抹杀了,学术标准化和人文学术的个性化如何找到结合点?都是令办刊人焦灼的问题。在台湾,选稿程序日益严格,有些期刊已取消了编辑部,将权力转移到专家编委手中。《文学遗产》改制的第一条就是实行双向匿名审稿。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冯胜利说,国外刊物有严格的匿名审稿制度,审稿人必须两个,外审编委一定要在境外找。审稿只是一种荣誉,没有报酬,但每年汇报学术成果时,如果做了好刊物的审稿人,学校会有奖励。谈到在学术导向方面刊物如何引进新的思想时,他说,编辑要有敏锐的选稿眼光,首先分清概念很重要,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比如:问题和知识,西方注重问题,东方注重知识。其他概念如科学与技术,事实与现象,学者与科学家,归纳与演绎,等等。要重视从传统中发掘有利于现代学术发展的资源,通过这样的途径有可能走到世界学术的前列,像中国的乾嘉学派[注: 乾嘉学派是指清代的一个学术流派,以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各个方面的考据而着称。由于学派在乾隆、嘉庆两朝达到顶盛,故得名。-qianjiaxuepai]就有很好的科学思想。
由于期刊的某种身份标签代替学术标准行使权利,导致了一些非常手段的学术舞弊,比如有些刊物要求作者必须转引本刊作品,通过刊内论文互相转引搞人造数据,以期打入或保住C刊身份。《中国比较文学》主编谢天振认为,刊物和学术的评估体系是一把双刃剑,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若唯C刊是瞻,就毒化我们的学术空气,年轻学者更容易受误导。我见过某C刊的文章,算上提要和注释总共一页。这种学术腐败就是刊物造成的了。《文学评论》编辑部主任董之林表示,学生发表文章带上导师联合署名而发生纠纷的情况时有发生,我们刊物要求作者单独署名。从明年开始,课题受资助信息也要去掉。文章就是文章,不要有那么多附加物。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