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张瑞涛:明儒刘宗周的为…
西方文化明后期进入中国…
黄进兴:孔庙研究表明儒…
黄进兴:求学走10年错路…
李明儒:“故宫新政”新…
解放西南第一功臣刘宗宽…
二老阁本《明儒学案·罗…
《明儒学案》与《四库全…
《明儒学案》与《四库全…
最新热门    
 
明儒刘宗周的为学之道:从学凡三变到为学自得

时间:2012-12-15 13:51:19  来源:不详
。因此,蕺山主张“严辨儒释”,明辨圣学路向。
  蕺山认为,读书学问要有基本为学路向,方于视听言动中有亲切体会、深切感悟。儒、释分属不同为学路向,故可多元并存。他在《答王生士美》中提出了理性处理儒、释关系的原则:既不强求二者“同一”,因为“自其同者而视之,无往而不一也”;亦不强分其异,因为“自其异者而视之,无往而不分也”。因此,勿“以异端摈同侪”,立定所选择的为学路向,真切体悟、悉心践履。
  但是,蕺山自身所主张的“为己之学”能“严辨儒释”,挺立“醇儒”路向。他于《学言》指出,儒学言心与意、知、物和合融通,又实现本体与工夫的圆融通贯,既凸显“道”、“理”、“心”的至上性,又彰明本体与工夫的通合性,从而“即理即物”、“即道心即人心”、“即心即物”;而释教将“道”与“物”、“道心”与“人心”割裂,言“道”即是“空”,言“人心”即是“危”,终归于“虚空圆寂”。蕺山即此意于《与王右仲问答》中评价朱、陆、王三人为学路向的弊病:“朱子惑于禅而辟禅,故其失也支;陆子出入于禅而避禅,故其失也粗;文成似禅非禅,故不妨用禅,其失也玄。”即是说,朱子将儒学“静定虚无”之最高境界的归于禅门,理物二分、存心致知二分,表现为“支离”;象山虽直信“本心”,却置穷理为第二义,知有“本心”,不知有“习心”,只知立定本体作工夫,不知于工夫中见本体,因此遭朱子“心行路绝”、“语言道断”之讥讽;阳明于“本心”中标示“良知”,但其教人,倦倦于去人欲、存天理,又常发“妄心亦照,无照无妄”等禅学语,说得“良知”高妙虚玄。
  蕺山论学虽也参悟禅学话头,且时常引用禅学术语,但能“严辨儒释”,其学不为禅学所沾滞,“醇儒”证“心”的为学路向明白清晰。
  为学自得
  中国古代[注: 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中国古代是指先秦至1840年鸦片战争的历史-zhongguogudai]哲学家以“自得”为体认真理的正途,尤其是宋明理学诸大家。如邵雍“道尽于人”、“物观于心”的“以物观物”法落脚点即是“自得”(《观物篇》);程颢“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是“为学自得”(《程氏遗书·外书》)的真情流露。
  蕺山也以“自得”为为学“精要”。《学言》指出,圣贤教人多随地指点,以“使人思而自得”。所谓“自得”,“无所得,故名自得”(《年谱》)。前一个“得”当为从别人那里得到“知识”,后一个“得”当为自我反思与体悟,是主体自我生命智慧的真切感知。要实现“自得”,须破除“先入未见”,搁置“前人话头”(《与履思三》)。做学问不是要墨守陈规,而是要学会歧路开新。但“自得”亦非“无忌无惮”,而是要回归自我“本心”,即求达内心的澄明无碍、无思无虑心境。学人讲学论道正是要培养、体悟此种“自得”心境。
  刘宗周“为学自得”,“接着”先儒讲,而非“照着”先儒讲,讲出了自己对理学的体悟和思辨,即在“本体论”上提倡“生生”道体、在“方法论”上主张“圆融”思维、在“知识论”上坚持“德性闻见本无二知”,通过深层解构宋明理学,实现对先儒哲学思想的创新诠释。
  刘宗周“学凡三变”,即工夫证本体,探赜本体与工夫合一的“真功夫”境界;能“严辨儒释”,倡明证心以证人的“醇儒”路向;且“为学自得”,远承孔孟、近接朱王,发先儒之未发,其心路历程昭示出一代大儒为学与为道的自信和超迈。
  (张瑞涛,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