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关于儒学及中国传统文化
儒学现代化之路——中西…
传经与弘道:荀子儒学的…
儒学的转型和文学的解构…
孔子的“生存叙事”与“…
帝国之道——简评史景迁…
试论两宋儒学的文本观及…
曹操的儒学思想及其成因
论东晋儒学文化型态与士…
评张寿安:《以礼代理—…
最新热门    
 
《明儒学案》与《四库全书总目》对明儒评论之比较 (二)

时间:2009-8-8 16:46:11  来源:不详


5.对止修、泰州学派之评论

除上述各地王门学者外,还有师承王门而又别立宗旨者,学者们多称其为王门别派。这样的学派主要有李材的止修之学和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

据《学案》本传,李材初学于邹守益,“学致良知之学”,后几经变化,“拈出‘止修’二字,以为得孔、曾之真传”。李材抚治郧阳时,因改公署为书院,激起兵变,后又被劾冒功遭逮问,黄宗羲对此力予辩护。但对于止修之学,黄宗羲则颇不以为然,指出:“其实先生之学,以止为存养,修为省察,不过换一名目,与宋儒大段无异,反多一张皇耳。”《总目》对李材更是多所批评。《李见罗书》提要云:“材尝患世之学者每以朱、王两家格物致知之说争衡聚讼,因揭修身为本一言,以为孔、曾宗传,而谓知止即知本,又谓格物之功散见八条目中,以朱子补传为误。其学较姚江末派稍为近实,故顾宪成颇称之。然材在郧阳,侵官地为书院,至于激变诸军,狼狈弃城,仅以身免。及被劾遣戍,犹用督抚仪从赴谪所,为当代所非。黄宗羲《明儒学案》记之最详,则亦何贵乎讲学耶!”《观我堂摘稿》提要又云:“其学出于姚江,而稍变其说,遂开止修一派,与良知一派并传。然制行颇率意自恣。官巡抚时,毁参将署为书院,致激兵变。后云南巡按御史劾其破蛮冒功,逮问坐系十余年,谪戍福建,乃用巡抚仪从以往,为当时所怪。黄宗羲《明儒学案》谓其以师道自任,不因患难而改,不知者谓其不忘开府门面,则失之。然师道尊严,岂在鼓吹张盖?宗羲以姚江一派门户相同,从而为之曲说耳。”

对于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黄宗羲的评价基本上是功过参半。《泰州学案》小序云:“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王艮)、龙溪(王畿)而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泰州、龙溪时时不满其师说,益启瞿昙之秘而归之师,盖跻阳明而为禅矣。”在《学案》“王艮传”中,黄宗羲指出:“阳明而下,以辩才推龙溪,然有信有不信,惟先生于眉睫之间,省觉人最多。谓‘百姓日用即道’,虽僮仆往来动作处,指其不假安排处示之,闻者爽然。”对于王艮著名的“淮南格物”说,黄宗羲援引其师刘宗周之言,谓“后儒格物之说,当以淮南为正”,但又指出“第少一注脚,格知诚意之为本,而正修治平之为末,则备矣”。《总目》于王艮无多评论,只谓其《心斋约言》“皆发明良知之旨”。

王艮之子王襞,《学案》谓王阳明令其师事王畿、钱德洪,“心斋(王艮)没,遂继父讲席,往来各郡,主其教事,归则扁舟于村落之间,歌声振乎林木,恍然有舞雩气象”。《学案》认为王艮、王襞父子有味乎曾点之乐,但又指出:“然此处最难理会,稍差便入狂荡一路。……细详先生之学,未免犹在光景作活计也。”《总目》于《东厓遗集》提要谓王艮、王襞父子“同刻意讲学,非以文章为事者”,又引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语,谓王襞诗“亦有活脱之趣,然终非专门也”。王艮从弟王栋,亦师事王艮,所至以讲学为事,《学案》谓其为学大端有二,“一则禀师门格物之旨而洗发之”,“一则不以意为心之所发”。后一点因与刘宗周看法相合,故极得黄宗羲称赏。《总目》对于王栋,只是援引《学案》之言,指出其禅学倾向。《一庵遗集》提要云:“王守仁良知之学有泰州一派,始于王艮,栋为艮从弟,故独得其传,所至皆以讲学为事。…黄宗羲《明儒学案》,尝称栋‘意非心之所发’一语,为独得宗旨,而又谓泰州之学,时时不满师说,益启瞿昙之秘,致阳明而为禅云。”

王艮弟子徐樾,先事王阳明,后卒业于王艮之门。徐樾的传承弟子中,有名于时者较多,且都浸染于禅。官至文渊阁大学士的赵贞吉,其学即得之徐樾。《学案》谓赵氏“初不自讳其非禅学”。赵贞吉曾说过:“就禅教中分之为两,曰如来禅,曰祖师禅。如来禅者,先儒所谓‘语上而遗下,弥近理而大乱真者’是也;祖师禅者,纵横捭阖,纯以机法小慧牢笼出没其间,不啻远理而失真矣。”《学案》认为赵氏“亦从弥近理而大乱真者学之”,“若其远理而失真者,则断断无一好人也”。是对赵氏尚有所回护。《总目》《文肃集》提要谓:“贞吉学以释氏为宗。姜宝为之序曰:‘今世论学者,多阴采二氏之微妙,而阳讳其名。公于此能言之,敢言之,又讼言之,昌言之,而不少避忌,盖其所见真,所论当,人固莫得而訾议也。’其持论可谓悍矣。”对其宗释氏明显持批评态度。

徐樾弟子对后世影响最大者为颜钧,《学案》对其持批评态度。《泰州学案》小序云:“泰州之后,其人多能以赤手抟龙蛇,传至颜山农、何心隐一派,遂非复名教之所能羁络矣。……诸公掀翻天地,前不见有古人,后不见有来者。释氏一棒一喝,当机横行,放下柱杖,便如愚人一般。诸公赤身担当,无有放下时节,故其害如是。”又谓颜氏“平时只是率性所行,纯任自然,便谓之道,及时有放逸,然后戒慎恐惧以修之,凡儒先见闻,道理格式,皆足以障道”。颜钧弟子有名于世者为何心隐(本名梁汝元)、罗汝芳。何心隐之学,《泰州学案》小序谓“不随影响,有是理则实有是事,无声无臭,事藏于理,有象有形,理显于事”,并谓其“一变而为(张)仪、(苏)秦之学矣”。罗汝芳之学,《学案》本传谓“以赤子良心、不学不虑为的,以天地万物同体、彻形骸、忘物我为大”,并谓“虽素不识学之人,俄顷之间,能令其心地开明,道在现前,一洗理学肤浅套括之气,当下便有受用,顾未有如先生者也”。《学案》指出罗氏得禅学精髓,“然所谓浑沦顺适者,正是佛法一切现成”,“先生真得祖师禅之精者”;同时又指出不能因罗氏近禅就对其全盘否定,“若以先生近禅,并弃其说,则是俗儒之见,去圣亦远矣”。《总目》对罗氏近禅,则批评颇严。《一贯编》提要云:“汝芳习其师说,故持论恍洋恣肆,纯涉禅宗,并失守仁之本旨。……是当时持正之士已纠其谬,朝廷且悬为禁令,然运当末造,风气浇漓,好异者终不绝也。所以世道人心日加佻薄,相率而趋于乱亡欤!”《识仁编》提要云:“是书皆提唱禅宗,恣为幻杳之论,特假借程子以为名耳。”《近溪子文集》提要云:“其学出于颜钧,承姚江之末流,而极于泛滥。故其说放诞自如,敢为高论。”

罗汝芳有两大弟子,一为杨起元,一为周汝登。杨氏之学,与乃师一样,亦颇近禅,《学案》指出,“以夫妇知能言道,不得不以耳目口鼻四肢之欲言性,是即释氏作用为性之说也”。《总目》对于杨氏学术,严加抨击,《证学编》提要谓其“援儒入墨,诬诞实甚”,“变乱先儒,其流毒且及于经义矣”。《诸经品节》提要谓“起元传良知之学,遂浸淫入于二氏,已不可训。至平生读书为儒,登会试第一,官跻九列,所谓国之大臣,民之表也。而是书卷首乃自题曰比丘,尤可骇怪矣”。周汝登之学,《学案》批评“以性为无善无恶,失却阳明之意”,“即释氏之所谓空也”,并谓周氏“教人贵于直下承当”,“皆宗门作略也”。《总目》亦批评周氏之说,《圣学宗传》提要引《明史·儒林传》,谓:“汝芳传杨起元及汝登,起元清修姱节,然其学不讳禅。汝登更欲合儒释而会通之,辑《圣学宗传》,尽采先儒语类禅者以入。盖万历以后,士大夫讲学者多类此云云。”《海门先生集》提要又谓:“其释良知二字,谓‘良训甚也,当如至善、至德、至乐、太极、太初等。至字、太字,皆甚字之义,有不可拟议,不可名言之妙’。其立意新奇,非惟孟子无此说,即王守仁亦无此说。斯真龙溪末派,惟所欲言者矣。”

耿定向之学亦出于泰州,《学案》对其学术评价颇低,谓其学“不尚玄远”,“其说未尝不是,而不见本体,不免打入世情队中”。对于耿氏为人,《学案》更是颇多指责。《总目》对于耿氏,基本上亦持否定态度,但对其不尚玄远则有所肯定。《耿子庸言》提要云:“定向之学出于泰州王艮,本近于禅。然有鉴于末流之狂纵,不甚敢放言高论。故初请李贽至黄安,既而恶之,而贽亦屡短定向。然议论多而操履少,遂不免有迎合张居正事,为清议所排。讲学之家,往往言不顾行,是亦一证矣。”《耿天台文集》亦云:“大抵定向之学,兼讲作用。观其全集,大略可知。”对耿氏所著《先进遗风》,更颇加肯定:“是书略仿宋人《典型录》之体,载明代名臣遗闻琐事,大抵严操守、砺品行、存忠厚者为多。盖明自嘉靖以后,开国敦庞之气日远日漓,士大夫怙权营贿,风尚日偷。定向陈先进懿行以救时弊,故所记多居家行己之细事,而朝政罕及焉。……其间如曲誉李东阳之类,未免乡曲之私;提唱姚江之学,未免门户之见。然著书大旨不在是,略其小疵可也。”

耿定向、罗汝芳的弟子焦竑,以博洽闻名,《学案》称其“师事耿天台(定向)、罗近溪(汝芳),而又笃信卓吾(李贽)之学,以为未必是圣人,可肩一狂字,坐圣门第二席,故以佛学即为圣学,而明道(程颢)辟佛之语,皆一一绌之”。《总目》对于焦氏友李贽、鼓狂禅,痛加抨击,《焦弱侯问答》提要云:“竑师耿定向而友李贽,于贽之习气沾染尤深,二人相率而为狂禅。贽至诋孔子,而竑亦至尊崇杨墨,与孟子为难。虽天地之大无所不有,然不应妄诞至此也。”《易筌》提要云:“是书大旨,欲以二氏通于易,每杂引《列子》、《黄庭内景经》、《抱朴子》诸书以释经。史称竑讲学以罗汝芳为宗,而善耿定向、耿定理及李贽,时颇以禅学讥之。盖不诬云。”《阴符经解》提要亦云:“盖竑与李贽友善,故气类熏染,喜谈禅悦,其作此注,仍然三教归一之旨也。”但《总目》亦认为焦氏博学,《中原文献》提要谓:“竑虽耽于禅学,敢为异论,然在明人中尚属赅博。”对于焦氏所著诸书,《总目》区别对待。有的予以否定,如谓其《国史经籍志》“丛抄旧目,无所考核,不论存亡,率尔滥载,古来目录,惟是书最不足凭”;有的予以肯定,如谓其《老子翼》“不立道德经之名,亦不妄署篇名,体例特为近古,所采诸说,大抵取诸道藏,多非世所常行之本,竑之去取,亦特精审”,“盖竑于二氏之学,本深于儒学,故其说儒理者多涉悠谬,说二氏之理者转具有别裁云”。

管志道的学术渊源,《学案》谓其受业于耿定向,《总目》则谓其学出于罗汝芳。据《泰州学案》小序,管氏“著书数十万言,大抵鸠合儒释,浩汗而不可方物”,并谓其“平生喜谈鬼神梦寐,其学不见道可知。泰州(王艮)张皇见龙,东溟(管志道)辟之,然决儒释之波澜,终是其派下人也”。《总目》对于管氏之学,亦大加批评。《孟义订测》提要云:“是书诠解《孟子》,分订释、测义二例。订释者,取朱子所释而订之,测义者则皆自出臆说,恍惚支离,不可胜举。盖志道之学出于罗汝芳,汝芳之学出于颜钧,本明季狂禅一派耳。”《问辨牍》提要云:“志道之学,出于罗汝芳。原本先乖,末流弥甚,放荡恣肆,显唱禅宗,较泰州(王艮)、龙溪(王畿)尤甚。其《答王塘南书》,谓‘孔颜真是即心是佛,即经世是出世,与文殊之智、普贤之行,两不相违为’。其宗旨可见矣。虽为儒言,实则佛教。”《从先维俗议》提要亦谓其讲学语“理杂二氏”,“盖心学盛行,而儒墨混而为一,是亦明季之通病矣”。

泰州学派中在摆脱名教羁络方面走得最远的是李贽。李贽曾师事王艮之子王襞,泰州后学耿定理、焦竑等皆曾与李贽交往密切,故李贽理所当然应属泰州一派,但因其走得过远,故黄宗羲未将其列入《学案》。《总目》将李贽视为名教之罪人,屡加抨击。《藏书》提要云:“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此书排击孔子,别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为罪不容诛。其书可毁,其名亦不足以污简牍,特以贽大言欺世,同时若焦竑诸人,几推之以为圣人,至今乡曲陋儒,震其虚名,犹有尊信不疑者。如置之不论,恐好异者转矜创获,贻害人心。故特存其目,以深暴其罪焉。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