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关于儒学及中国传统文化
儒学现代化之路——中西…
传经与弘道:荀子儒学的…
儒学的转型和文学的解构…
孔子的“生存叙事”与“…
帝国之道——简评史景迁…
试论两宋儒学的文本观及…
曹操的儒学思想及其成因
论东晋儒学文化型态与士…
评张寿安:《以礼代理—…
最新热门    
 
《明儒学案》与《四库全书总目》对明儒评论之比较 (二)

时间:2009-8-8 16:46:11  来源:不详
,郝氏虽攻击王学,实际却受到王学很深影响。《时习新知》提要云:“自序谓早岁出入佛老,中年依傍理学,垂老途穷,乃输心大道。书中于周子《太极图说》、张子《正蒙》、邵子《皇极经世》及二程、朱子,无不肆言诋斥,谓宋儒设许多教门,主静持敬,操存省察,致知穷理,专内疏外,举体遗用,为浮屠之学。又谓世儒先知后行,以格物为穷理,以闻见为致知,皆非。是即王守仁知行合一、致知格物之说。然既借姚江之学以攻宋儒,而又斥良知为空虚,以攻姚江,亦可谓工于变幻者矣。”对于郝氏解经诸书,虽称其间有所得,但对其穿凿臆断抨诋甚厉。如《尚书辨解》提要谓:“盖敬之解经,无不以私意穿凿,亦不但此书为然也。”《仪礼节解》提要谓:“敬所作九经解,皆好为议论,轻诋先儒。”

明朝末年,黄道周是非常受人尊敬的一代名儒。《学案》对于黄氏的品节,深表钦敬,但对其学术则不无微言,谓:“先生深辨宋儒气质之性之非,气有清浊,质有敏钝,自是气质,何关性上事?”《总目》对黄氏学术,则颇予肯定,《榕坛问业》提要云:“其大旨以致知明善为宗,大约左袒考亭而益加骏厉。书内所论,凡天文地志经史百家之说,无不随问阐发,不尽作性命空谈。盖由其博洽精研,靡所不究,故能有叩必竭,响应不穷。虽词意间涉深奥,而指归可识,不同于禅门机括,幻窅无归。先儒语录,每以陈因迂腐为博学之士所轻。道周此编,可以一雪斯诮矣。”对于黄氏所著诸书,则从书以人重的角度出发,大都加以肯定,但略摘其失误。如《洪范明义》提要谓:“惟其意存启沃,借天人相应之理,以感动恐惧修省之心,其文不尽合于经义,其意则与经义深有合焉。置其小节,存其宏旨,可也。”《月令明义》提要谓:“是又道周自为月令,蹈唐人之失,殊为未协。特其所注杂采《易象》、《夏小正》、《逸周书》、《管子》、《国语》,参稽考证,于经义颇有阐发。其胪举史传,亦皆意存规戒,非漫为推衍禨祥。则改经虽谬,而其因事纳诲之忱,则固无悖于经义也。”《表记集传》提要谓:“于经旨亦为牵合。然其借《春秋》之义,互证旁通,颇有发明。犹之胡安国《春秋传》,虽未必尽得经意,而议论正大,发挥深切,往往有关于世教,遂亦不可废焉。”《缁衣集传》提要谓:“道周此书,意主于格正君心,以权衡进退,所重在君子小人消长之间,不必尽以章句训诂绳也。”

孙奇逢在明末清初以讲学为事,世称大儒。《学案》对其冒死援救东林党人的节侠之气十分赞赏,称“燕赵悲歌慷慨之风久湮,人谓自先生而再见”。《学案》暗示孙氏学术未至精微,但对其传播学术之功颇加称誉,谓“北方之学者,大概出其门。先生之所至,虽不知其浅深,使丧乱之余,犹知有讲学一派者,要不可泯也”。《总目》认为孙氏之学出于阳明一派,但兼采程朱,颇为笃实。《岁寒居答问》提要云:“奇逢之学主于明体达用,宗旨出于姚江,而变以笃实,化以和平,兼采程朱之言,以弥其阙失。”《理学传心纂要》提要云:“奇适行谊,不愧古人。其讲学参酌朱、陆之间,有体有用,亦有异于迂儒。”《四书近指》提要云:“盖奇适之学,兼采朱、陆,而大本主于穷则励行,出则经世,故其说如此。虽不一一皆合于经义,而读其书者,知反身以求实行实用,于学者亦不为无益也。”《读易大旨》提要云:“奇逢说易,不显攻图书,亦无一字及图书。大意发明义理,切近人事。……其平生之学,主于实用,故所言皆关法戒,有足取焉。”

 

四、小结:《学案》与《总目》学术旨趣之差异

 

《学案》与《总目》学术旨趣之差异,从《总目》对《学案》的评论中即可看出端倪。《总目》虽然承认《学案》“于诸儒源流分合之故,叙述颇详”,但在总体倾向上对《学案》持否定态度,认为其偏袒王学,维护门户:“大抵朱、陆分门以后,至明而朱之传流为河东,陆之传流为姚江。其余或出或入,总往来于二派之间。宗羲生于姚江,欲抑王尊薛则不甘,欲抑薛尊王则不敢。故于薛之徒,阳为引重而阴致微词;于王之徒,外示击排而中存调护。夫二家之学,各有得失。及其末流之弊,议论多而是非起,是非起而朋党立,恩仇轇轕,毁誉纠纷。正、嘉以还,贤者不免。宗羲此书,犹胜国门户之余风,非专为讲学设也。”在沈隹《明儒言行录》提要中,《总目》再次表达了此种见解:“初,黄宗羲作《明儒学案》,采摭最详,顾其学出于姚江,虽于河津一派不敢昌言排击,而于王门末流诸人流于猖狂恣肆者,亦颇为回护,门户之见,未免尚存。”

《学案》是否像《总目》断言的那样,存在着偏袒王学的倾向呢?对此,不同学者有不同回答。大多数学者认为,《学案》的学术观点确实具有明显的王学性质,但不能由此断言此书囿于一家之言,旨在表彰王学;事实上,《学案》体现出了一种兼综百家、和会异同的学术气度,它并不偏袒王学,更不是要立王学门户,而是试图建立一个评论学术是非的客观标准,即所谓“公道”、“公学”(参见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87年,下卷,第28章)。也有学者认为,《学案》是理学内部陆王和程朱两派之间激烈竞争的产物,此书并非一种对历史现象的单纯和公正的观察,而是要为王阳明思想辩护,确立王阳明思想在儒学传统中毋容置疑的重要意义;但《学案》又并非是纯主观性的作品,它的卓越之处,在于实现了客观性与主观性之间的互相补充,这一点使它区别于后来的类似著作,那些著作或者是彻头彻尾的宗派主义的产物,或者是由许多人经手的百科全书式的汇编并缺乏一贯的观点(参见司徒琳《〈明夷待访录〉与〈明儒学案〉的再评价》,载吴光主编《黄宗羲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在这里,不可能对这一问题展开深入考察,但笔者比较同意后一种观点,认为黄宗羲撰写《学案》,确实含有确立和维护王学道统地位之意旨,但也正是由于有自己鲜明的“宗旨”,才使黄氏能够准确、敏锐地辨别和把握各家思想中精微的差别,从而使《学案》成为一部杰作。

    至于《总目》对程朱派和陆王派的态度,《子部·儒家类》小序曾有所说明:“今所录者,大旨以濂、洛、关、闽为宗,而依附门墙、籍词卫道者,则仅存其目。金溪、姚江之派,亦不废所长,惟显然以佛语解经者,则斥入杂家。凡以风示儒者无植党,无近名,无大言而不惭,无空谈而鲜用,则庶几孔孟之正传矣。”此外,《总目》“凡例”中有一条云:“儒者著书,往往各明一义。或相反而适相成,可相攻而实相救,所谓言岂一端,各有当也。教研者无所别裁,则多岐而太杂,有所专主,又胶执而过偏,左右偑剑,均未协中。今所采录,惟离经畔道、颠倒是非者,掊击必严;怀诈挟私、荧惑视听者,屏斥必力。至于阐明学术,各撷所长,品骘文章,不名一格,兼收并蓄,如渤澥之纳众流,庶不乖于《全书》之目。”从这些话来看,《总目》虽然也试图摆出不偏不倚的姿态,但其总的原则,却是要“以濂、洛、关、闽为宗”,“离经畔道、颠倒是非者,掊击必严”。可以说,《总目》虽然不喜欢理学家的空谈,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也不同意程朱的说法,但其总的思想倾向,还是要维护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的。从《总目》对儒学著作的评论中也可看出,《总目》对陆王一系的批评,远比程朱一系为多,在程度上也严厉得多。

    《学案》特别注重归纳和提炼各家学术之宗旨。如仿其做法,只用数字概括《学案》与《总目》之宗旨,又当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学案》的学术宗旨,可以概括为“贵自得”;而《总目》的学术宗旨,可以概括为“崇笃实”。在《学案》序中,黄宗羲自述云:“羲为《明儒学案》,上下诸先生,深浅各得,醇疵互见,要皆功力所至,竭其心之万殊者,而后成家,未尝以懵懂精神冒人糟粕。”在《明儒学案发凡》中,他又指出:“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可见,《学案》强调学者应有独自的思考和创新,而不赞成因循附合、人云亦云。《总目》“凡例”则云:“刘勰有言:‘意翻空而易奇,词征实而难巧。’儒者说经论史,其理亦然。……今所录率以考证精详、辨论明确为主,庶几可谢彼虚谈,敦兹实学。”又云:“圣贤之学,主于明体以达用。凡不可见诸实事者,皆属卮言。儒生著书,务为高论,阴阳、太极,累牍连篇,斯已不切人事矣。至于论九河则欲修禹迹,考六典则欲复周官,封建、井田,动称三代,而不揆时势之不可行。……凡斯之类,并辟其异说,黜彼空言,庶读者知致远经方,务求为有用之学。”可见,《总目》强调学者应当笃实、醇正,讲求有用之学,而不赞成虚谈空论、翻奇鹜异。

    在对各家学者的评论中,两书基本上都将自己的宗旨贯穿进去。比如,关于明初程朱学者,《学案》屡谓其因循粗浅,而《总目》则屡赞其笃实醇正。再如,《学案》虽对王门后学之流入禅学者不满,但对王阳明本身及对它认为的王学正传(如江右王门),则评价甚高;而《总目》对王学各派,则多批评其玄虚放诞,而且在批评王学末流时,时常追根溯源到王阳明本人。再如,对于包括东林党在内的晚明讲学活动,《学案》认为其有助于学术、世道、人心,基本持肯定态度;而《总目》则认为讲学加剧了门户宗派之争,终至祸延宗社,因而对之猛烈抨击。当然,两书也并非截然对立,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亦有相似之处。比如,对于流入狂诞玄虚、脱离名教羁络的泰州学派的一些学者,两书就都持严厉批评的态度。可以说,《学案》与《总目》的学术旨趣,总体看来存在着根本性的重大差异,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共同之处。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