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物古迹连遭破坏敲警钟 如何让遗产之痛不再上演? |
 |
时间:2013-06-20 23:31:55 来源:不详
|
|
|
中新网6月20日电(宋宇晟) 近来,国内频频爆出文物受损事件,从武当山[注: 武当山古名太和山,位于湖北省北部十堰市境内,山势雄伟,面临丹江口水库,背依神农架林区,连绵400多公里。有72峰,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最强到此一游”到北大花神庙变“许愿墙”,从民国建筑金陵台、妙高台被“强拆”到五座先秦古墓被毁。文物古迹被损毁之事层出不穷,究竟是国人素质有待提升,还是政府相关机构监管不力?而我们又能从那些已遭到破坏的文物遗迹中,得到什么启示?
“到此一游”常出现
5月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被刻“丁锦昊到此一游”事件刚刚淡出公众视野,6月,武当山又现“到此一游”,上刻一家六口人姓名,被网友戏称为“史上最强到此一游”。事后,涂鸦者写下《道歉信》,并表示希望大家原谅。
紧接着,又有媒体曝出北京大学古迹花神庙变成高考“许愿墙”。北大方面回应将加强对文物古迹管理,并呼吁广大游客提高自身素质。
公众如果对不文明行为没有正确认识,自然会在游览时做出很多不文明的行为。针对经常出现在景区古迹的“到此一游”,学者乔新生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指出,这是源于不成熟的旅游心态;《西安晚报》则认为有附庸风雅之嫌。武当山涂鸦者在《道歉信》中说自己文化低,不知道在景区写字是不文明。
种种说法背后都传达着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部分民众自身素质不高。缺乏“文明意识”的公众非但未能做到自觉保护景区和文物古迹,更在对景区、古迹不自觉中加以破坏。wwW.lSQn.cn
文物古迹频受损
“到此一游”事件尚未平息,广州又接连曝出古迹受损事件。6月11日凌晨,广州民国建筑深夜被强拆,引起了广州乃至全国文保界的激烈回响。
事件发生后,广州市规划局对此事表达“强烈的谴责”。但有媒体评论质疑:政府先卖地后谴责,相关部门有“迟作为”之嫌。
18日,广州市政府成立相关调查小组,称10个工作日内将出调查结果,对于涉事者绝不姑息。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6月15日,广州考古人员发现昨天还在发掘的五座古墓因地铁施工被毁。事发后,施工的中铁二局称只负责施工,并征得了考古所的口头同意;广州文物考古所方面则表示否认。
目前,广州地铁施工都已经停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也派人在现场看守。和之前民国建筑被强拆事件一样,广州政府也成立了调查小组,承诺10个工作日将出调查报告。
如何让文物古迹之痛不再上演?
在武当山“到此一游”与北大高考“许愿”被媒体曝光后,不少评论指出,中国游客素质亟待提高。但广州接连发生的毁坏古迹事件让全社会又不得不深入思考:作为文物古迹的管理方,地方政府是否也要对文物古迹的保护,负起一定责任?
在“强拆”民国建筑一事中,开发商所拆除的这两处民国建筑,确实既不是文物保护单位,也未被认定为历史建筑[注: 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缺少“合法身份”,成为这些民国古建筑未纳入保护范围的重要原因。据了解,《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已于2008年7月1日起施行。
这本应可以它们的“护身符”。然而据新华社报道,去年12月广州市规划局才对广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历史建筑进行摸查,目前第一批历史建筑名[1] [2]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