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儒学专家杜维明:“学而…
放映技术改变中国影市未…
6名海外专家获“陕西文…
专家研讨张大千艺术成就…
学者马瑞芳重新解读《红…
三问民国建筑被强拆 专…
专家谈北京什刹海地区旧…
专家:中国电影海外弱势…
专家批央视原创纪录片《…
广州民国建筑深夜遭偷拆…
最新热门    
 
专家解读余华《第七天》:有想法,但会有争议

时间:2013-06-23 17:03:06  来源:不详
受访人:洪治纲(杭州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余华评传》作者,专事余华研究) 
  洪治纲说
  -读者对余华的期待,是建立在对他悲剧性叙事的基础之上,不是建立在荒诞叙事之上的。但《兄弟》下部和《第七天》都以荒诞叙事作为了主体。
  -余华对喜剧化场景的处理,很容易是简略、符号化的处理。 
  -四个词可以概括余华对现实的情绪:“焦虑”,“愤怒”——你看他写的都是无辜的弱者,“无奈”,“绝望”。
  -余华不是对人性不信任,只是对现实不认同。他坚信人性中美好温淳的东西。《第七天》,是余华审美的一贯坚持。
  整体判断:
  有想法的小说,但会有争议
  青阅读:对余华《第七天》,您整体感觉如何?
  洪治纲:感觉还可以。还是一部有想法的小说。余华骨子里的东西,没有变。看了之后,我就与余华聊,这部小说争议可能会比较大。
  青阅读:为什么您预料到会有争议?
  洪治纲:余华与现实一直是一种高度紧张的关系。我以为,有四个词可以概括余华对现实的情绪:“焦虑”,“愤怒”——你看他写的都是无辜的弱者,“无奈”,“绝望”。作家对现实的情绪,是没有办法用理性去解读的。略萨在《给小说家的一封信》中谈到,优秀的作家和现实都是一种紧张的关系。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在余华此前的先锋小说中,现实都只是一个模糊的背景。譬如《活着》,与当下现实也是有距离的。到《兄弟》下部,现实才第一次正面显示。www.LSQn.cn
  这时,余华笔下完全是荒诞滑稽的。大家可能不喜欢。
  当然,最近三十年的中国现实,本身就有诸多荒诞。相较之前的荒诞,一个是自上而下[注: 自上而下 拼音: 解释: 从上到下。 相关词语 自郐而下自上而下一鼓而下形而下学形而下顺流而下从天而下等而下之而下-zishangerxia]的荒诞,一个是自下而上的荒诞。以前是精神和政治遥控的荒诞,现在是金钱和欲望遥控的荒诞。这二者,都是荒诞,没有质的区别。一定比重的国人,完全不知道理性为何物。
  余华的随笔,多次表达过这种忧虑。只是余华的这些随笔,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引起读者足够的重视。
  青阅读:读者也许不大关注作家对现实的处理方式,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阅读体验。
  洪治纲:是的。但读者的阅读感受,与作者悲剧和喜剧的表达策略有关。余华偏好的表达策略,是戏谑与写实融为一体。譬如,《在细雨中呼喊》把钱花光的无赖父亲、始终死不掉的祖父。还譬如《许三观卖血记》。戏谑反讽,一直在,但这些小说的主体,是打动人的人性温暖故事。
  让我们回头看看《兄弟》的争议。《兄弟》一开始完全写实,悲剧性叙述占主要位置。上部,是写四口之家的。但到了下部,是狂欢的、写实的。大家就反映接受不了。
  我有一个直观感受。在中国的小说传统里,并不推崇喜剧性叙述。相较《红楼梦》等悲剧性叙述,《儒林外史》这种喜剧性叙述,很少为人谈论。我一直在想,中国为什么出现不了拉伯雷、堂吉诃德?这里面有很多原因,值得探讨。
  《第七天》里,也有很多戏谑性的叙述,很多读者会不接受。但事实上,在余华的创作里,一直有这种味道。从1986年开始,余华的叙事风格,整体来说,没有太大的变化。
  青阅读:有人谓之余华出道以来最差小说。
  洪治纲:这就是一种“非理性的荒诞”。即便留给时间评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