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儒学专家杜维明:“学而…
放映技术改变中国影市未…
6名海外专家获“陕西文…
专家研讨张大千艺术成就…
学者马瑞芳重新解读《红…
三问民国建筑被强拆 专…
专家谈北京什刹海地区旧…
专家:中国电影海外弱势…
专家批央视原创纪录片《…
广州民国建筑深夜遭偷拆…
最新热门    
 
专家解读余华《第七天》:有想法,但会有争议

时间:2013-06-23 17:03:06  来源:不详
价,也不太可能是这样一个定位。
  中国的荒诞无处不在。许多人理性尚未发育,缺少真正的启蒙。譬如“左”和“右”,就够滑稽。“文革”中,有人给你排左和右。现在,自己排队,分个“左”和“右”。
  我以为,理性缺席的时候,骂声连天,很正常。
  “新闻串烧”与“三大维度”:
  “读者期待更多还原的地方,只做了简约化处理”
  青阅读:最初您估计争议会体现于何处?
  洪治纲:我估计,争议最大的,会是新闻部分。这我和余华交流过。
  青阅读:的确有读者认为这部小说是“新闻串烧”。
  洪治纲:余华的这部小说,有三个维度的空间。第一个维度,是阴间,也就是主人公杨飞在“死无葬身之地”看到的,那里人人平等,彼此[注: 介绍 彼此 :bǐ cǐ 意义 ①那个和这个;双方:不分~ㄧ~互助。②客套话,表示大家一样(常叠用做答话):‘您辛苦啦!’‘~~!’。]之间的关系很美好,稍微喜剧化、略显荒诞;第二个维度,是杨飞的成长史,是一个传统的、美好的人与人的故事——这个维度也是余华很多小说的人文基础;第三个维度,是阳界,也就是对当下现实的反映——现在所谓的“新闻串烧”的批评,全部集中于这个维度。
  青阅读:没有哪个维度的书写,就必然引发争议。
  洪治纲:余华这样的处理,会受控于小说结构的设置:男主人公杨飞,既是现实世界的受害者和见证者,又是阴间魂灵的倾听者。许多个游魂在讲故事,一个倾听者,而且是在“父亲得了绝症,怕拖累我,独自走了”之后,在寻找父亲亡灵路上的倾听,这样的结构设置,不可能把每个故事写得那么完整。故事很容易显得单薄。而《活着》里面的“我”,听福贵讲故事,可以听一天。
  读者会看到很多碎片化的东西,感觉每个人物的世界都是浮光掠影的几笔,所谓“新闻串烧”的说法,可能与小说的这一结构设置有关。你会发现,近些年的热点新闻事件,譬如黑市卖肾、伤亡隐瞒真实人数等等,都被融入了余华的小说。余华试图从宽度上展示这个世界。
  我常常说,新闻结束的地方,是作家思考的地方。新闻过去的时候,是作家思考的时候。也许是主人公角色的限制,小说没能对新闻事实做更多思考。余华的随笔集,在这一点上做得更好。
  青阅读:这也就难怪《第七天》与读者期待有距离。
  洪治纲:很多读者对余华的期待,是建立在对他悲剧性叙事的基础之上,不是建立在“《兄弟》下部”之类的荒诞叙事之上的。
  但这,其实是余华处理当下现实时,一以贯之的特点。余华骨子里 ,一直有“鲁迅的冷幽默”,这在《兄弟》下部中体现得很明显。
  这样,会造成读者阅读感受和期望值的反差。
  青阅读:读者的不满,除了与您提及的《第七天》小说结构设置的限制、读者对悲剧性叙事的期待有关,与余华写作本身有无直接关系?
  洪治纲:我个人也觉得,余华对喜剧化场景的处理,很容易是简略、符号化的处理。读者期待更多还原的地方,余华只做了简约化处理。
  青阅读:这是否与余华本人对社会现实的认知有关?
  洪治纲:说余华没有深刻思考现实,我还是很难认同的。举个他在随笔中谈中国“山寨”和“忽悠”的例子。在余华的理解里,“山寨”让“盗版”在言论上合法化;“忽悠”把“欺骗”闹剧化,“忽悠”这个词的意思,就是你不要当真了。
  余华还说过,“想象力帮助我们承受眼前的痛苦。”在余华看来,社会的疼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