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民国笔名:郭沫若曾叫安…
民国军阀时期宗教兵大行…
南京下关25处文保建筑集…
民国侠义风:桐城派古文…
镇江最美古村落恐遭拆迁…
藏友收藏民国上海塑料麻…
三问民国建筑被强拆 专…
广州民国建筑深夜遭偷拆…
民国风云人物书法渐受拍…
悼念作家梅娘:民国身影…
最新热门    
 
民国初广州国语教育推行难 新旧教育碰撞激烈

时间:2013-09-18 09:56:17  来源:不详
科书的风气越来越盛:“比较发达的地方,已完全改用;一般的地方,也在渐次改用。”
  1923年秋,曾亲自参与组设广州市立国语讲习所的许崇清出任广东省教育厅厅长。在当时许多人看来,这无疑是广东国语教育将会得到长足发展的一个重要信号。加之广州国语所成立伊始,即大规模地开办国语师资培训班。因此,市教育局有关人士对于广州在较短时间内普及国语教学持非常乐观的态度。
  显然,这种预测无疑是过于乐观了。对于中国各地民众来说,正确读出标准国音是一个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各地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异,致使当时许多国语教科书中的白话文与一些方言区白话文发音也不相同。针对这个现实问题,黎锦熙曾提出过过渡的办法。他认为,教育部国语令中不提“国语”而说“语体文”,“那是因为国语是要用国音教授的”,“部中恐怕乡村小学,一时没有国音教员,便不妨将本地的方音来读语体教科书”。这也即是说,从普及教育的角度来看,在语音统一和白话文教育之间,优先白话文更符合实际一些。因此,在方音与北京音差异较大的广东地区,方言教育还具有相当强大的势力。在新学制实行后,省内仍有较多学校在施行旧制,使用旧时教本的也为数不少。
  国语教育更实质性的内容是白话文与国音教授,而在广东,很多学校的国音教授则不是很理想。在省立金山中学,国文已然改为国语,但有学生透露,他们念书时还是沿用文言文时代的做法,用土音诵读。学生用方音诵读,显然是教员在课堂教学中长期以方音讲授、读文影响之下的后果。
  在文化教育发达的广州,马鹤天在考察教育期间也发现,市区学校教职员只能以方言讲授的情况并不少见。在参观番禺县立女子高等小学时,由该校学监某女士招待。该女士一开始还非常客气。但因为马鹤天全然不懂广州话,在交谈了几句话之后,该女士大为不悦,弄得马氏不得其解。等到马氏醒悟过来,将欲说的话写在纸上要求与对方笔谈时,被对方断然拒绝。最后,马氏还是一头雾水:是她真的不明白,还是不愿意搭理我呢?
  在市立第十二国民学校,四年级的《国文读法》课堂上,教员讲授《李三和》一课。教员在讲授和与学生问答的过程中均用广州话,马氏不知所然。在市立第二十二高小,二年级的历史课堂上,教员也完全用广东话,马氏根本无法听懂。在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师范本科二年级的《论理学》课堂上,教员、学生也全用广东话,马氏同样无法理解。
  需要提及的是,广州市的许多国民学校本有意开展国语教学,但苦于“学校教员,谙习国语者无多”,致使国语教授无法实施。岭南大学附属小学之所以较早便能实施国语教授,并非因为其有合格的国语教员,而是到北京专门聘请。岭大附小是教会办学校,办学资金相对充裕,专门聘请北京教员应不存在经费上的问题,但是对于当时多数广州学校来说,显然是不大现实的。
  新式国语教科书并不受教师和家长欢迎
  学校国文改语体文之初,也是新文学刚刚勃兴之时,可供选进小学教科书作为典范文章非常有限。这种国语文本身的不成熟,也使得新式国语教科书很难为国内方言陈杂、语音各异的地方民众欣然接受。
  在广州,有人对当时一些学校采用广州市面上流行的上海各书局的国语教科书表示了疑惑与不满:“实际上课本的内容,多以散碎文字杂凑而成,都是枯燥无味,强迫儿童去读,怎么能使他们产生兴趣呢?”而至于教学方法,也还沿用老旧的一套,“以课本为中心。先生读一遍,学生读一遍。”
  马鹤天在市立第三十三国民学校发现,该校原为平民小学,由学生联合会所办,1920年始改市立国民学校。在一年级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