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于2001年的央视《百家讲坛》在易中天、于丹等学术明星的火爆之后,目前的《百家讲坛》已陷入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记者从央视内部得知的最新消息,《百家讲坛》收视率下跌幅度惊人:刚刚过去的9、10月份,其收视率已经被挤出央视科教频道的十名之外。(南方新闻网11月22日报道)
无可否认无论是于丹讲《论语》还是易中天品三国,当初都曾对国学的宣传起过推动的作用,但如今《百家讲坛》的尴尬局面难道又不是公众对国学审美疲倦的一个反映吗?国学需要的是不温不火而不是大吹大擂的非正常宣传形式,泡沫散发出的奇光异彩固然很惹人眼,但终会破裂而烟消云散。
当国学穿上娱乐的外衣,进入公众视野时就已经是伤痕累累,国学辣妹的炒作让国学失去了原应有的严肃性,反成为人们娱乐的噱头。
商业化的今天,国学难逃“快餐化”的命运,“快餐化”让大众吸收国学更快,但也容易造成营养不良。我们需要的不是就文化论文化,而是文化背后的启发和对国学精髓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把握。
我们谁也不愿意做文化侏儒,传授国学者是传播优秀文化,而不是互相拆穿,互相攻击。国学本身没有错误,不要为了传播某种国学文化而肆意攻击其他国学文化,甚至辱骂其他宣传者。传播国学的那些大师们,无论何时都不能忘了,你是公众形象,要注意对公众的正确引导。在宣传自己所崇拜的文化同时,要注意吸收别的文化,互相吸纳,而不是恶意排斥。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文化永远也不会取得进步。
经典的潜移默化,对受众素质的提高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对国学的学习不是鹦鹉学舌,盲从文化,画虎不成反类犬。过分追求国学热也是对现代文化不自信的一种体现。国学是一个很深奥的内涵,切不可浅尝辄止,它不是流行风,热一阵便销声匿迹、偃旗息鼓。我们需要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不断丰富和发展不能让国学的权威吓得我们不思进取。
国学在教育中似乎一直是一道硬伤,很小的孩子就会背诵许多经典诗词,但真正理解的又有几个,显然选篇很重要,教学更重要,死记硬背只会扼杀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国学在教育中的传承需要我们作深刻的反省。(张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