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建筑的奠基人冯纪忠十一日走了
“所有的建筑都应是公民建筑”
95岁的冯纪忠11日走了。
在讣告里,人们给了他这样一些评语: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中国现代建筑奠基人,中国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专业的一代宗师……
他设计的方塔园代表着中国现代园林的最高水准
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一群当代的、未来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师们仍然觉得,一位耄耋之年的前辈远行,仿佛从学院的学术风气里带走了些什么。
“很少有人像冯先生这样,对于中国现代建筑、城市规划行业作出了系统性、整体性的贡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现任院长吴长福教授说,“对于同济大学,冯纪忠先生是建筑学科的创始人。他的办学思想和理念,至今仍深深影响着整个学院的育人和学术发展。”
老先生留在大多数建筑行业人士视线中的最后形象,是一年前,他获中国建筑传媒奖终身成就奖时,坚持离开轮椅,用已艰于移动的双脚一步步走上领奖台,做完5分钟演讲。他谦虚地说着“惭愧”,也坚定地强调着自己的建筑主张:“所有的建筑都应是公民建筑。建筑如果不为公民服务,不能体现公民的利益,它就不是真正的建筑。”
更多的公民并不知晓他。他们到上海松江的方塔园游览,感受到今天的园林中少有的既野趣又清雅、既质朴又深邃的意境。从宋代遗存的方塔下来,他们会遇见一处平实的茶室。喜欢建筑的年轻人会有些诧异,感慨这间乡野茶室如何能做得这般沉着流畅,而取自孔夫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何陋轩”名,又是这般不卑不亢,妥帖坦荡。
他们也许并不知道,正因为方塔园和何陋轩,冯纪忠先生在1987年获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的荣誉院士称号。这座被称为平衡了“理性与情感”的人性两极的建筑,建成30年之后,至今仍然代表着中国现代园林建筑的最高水准。我们不禁设想,如果,在他作为建筑师的全盛期,不是碰上了一个特殊时代,中国会不会有另一个贝聿铭。贝聿铭与冯纪忠曾是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同窗。
虽然有种种折腾,冯纪忠却说自己从不后悔。因为,“教书育人60年,如今我出门到处都是熟人。”连和女儿一起泛舟西溪湿地,也能碰上旧日学生,几条船团团围拢来,一个个年已半百的设计师和各地城市规划负责人七嘴八舌喊“老师”的情形,一时甚至吓坏了船夫。
他将城市看成一个“活”的存在
冯纪忠最为人铭记的建筑设计、建筑教育理念,当属“缜思畅想”和“重理倾情”。两句话表达的意思很相近,即设计者需要在精通现代建筑技术和尊重文化传统的基础之上畅想、创新,要注重理性,又要投入激情。他还要求自己的学生,要既有“童心”,又要有“学究气”。而他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空间原理”教学理论,因在日常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使得同济大学逐渐演变成为学科制度完备的著名建筑教育基地。
上世纪50年代已是国家第一批“二级教授”的冯纪忠,在从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至1994年间,总计培养了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15名,其中还有两名肄业。听起来,“入室弟子”并不算多。他的不搞“批量”培养,却使当年的研究生们受益匪浅。
“当初,在冯先生家中,或是在学院底层那间朝北的寒冷斗室中,大家围坐先生身边,讨论或清谈的情形,记忆犹新。”当年冯纪忠教授的博士生、如今已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的黄一如这样回忆。
只是,现在已少有像冯纪忠先生这样融汇中西、古今,实现建筑文化传承和内涵创新的大家。他以现代建筑学者的眼光,早早引入城市规划和城市绿地设计的理念,努力减少着对于环境整体和谐的破坏,也以东方式的智慧,早早将城市看成一个“活”的存在。
曾经,人们将他与梁思成并提,说建筑界北有“古典”派梁思成,南有将现代建筑理念引入中国的冯纪忠。但实际上,在最能代表其建筑成就的上海松江方塔园,人们看到的,恰是宋代文化精神在今天的流转和共振,冯纪忠先生称之为“意动空间”。
记者 姜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