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争议作家称李白杜甫“成…
中外专家齐聚苏州 探讨…
专家研讨网络文学维权:…
《十月围城》刺杀属虚构…
专家建议:知识产权要从…
中国书画拍出亿元价 专…
专家评《三枪》:兜售文…
业界学界专家呼吁:拓展…
专家学者探讨中国文化“…
人肉搜索缘何流行:网络…
最新热门    
 
专家:网络发言人谨防“新瓶”装“旧酒”

时间:2009-12-23 12:02:24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针对一些地方陆续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专家指出——

  网络发言人:谨防“新瓶”装“旧酒”

  继贵阳、广州、安徽等地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之后,日前,南京市90多个政府部门的网络发言人在市政府官方网站上集体亮相。南京市为此规定:对于网上的帖子,网络发言人要在24小时内予以回复。

  记者了解到,网络发言人由所在地区、单位的班子成员或中层领导担任,负责在市政府网站相关论坛的互动平台上适时发布本地区、本单位的政务信息,开展工作交流,并回答网民的提问和咨询。

  有关专家表示,政府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将面对网络舆论时自下而上的被动应对,上升到自上而下的电子政务管理水平,是顺应时代发展、提高执政能力的迫切要求。网络发言人的诞生,不仅意味着新闻发言制度的创新,更标志着政府信息公开和网络问政走向深入。

  顺应网络时代

  舆论引导需要而生

  “传统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对于这种网络上及时的意见表达、观点的引导,甚至是讨论,应该说是很难的。在网络上有专门代表政府进行新闻发言的这样一个制度或者有这样一个角色,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政府不能参与到网上信息扩散和舆论形成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导致虚假信息泛滥,出现某些地方政府官员说的‘不明真相的群众’。与其到事后给别人戴上‘不明真相’的帽子,不如及时发布信息、参与讨论。”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说。

  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网民通过互联网形成了特殊的网络监督,但同时虚假信息的披露也极易造成不明真相网民的负面舆论氛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乔新生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网络对于政务公开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舆论监督无处不在,试图通过干预舆论监督而掩盖事实的情况越来越少了;其二,网络无边界,通过互联网反映的问题,可以瞬间传遍世界,政府官员再不能熟视无睹;其三,网络具有放大效应,为了减少负面影响,必须及时解决问题,这对于克服官僚主义具有一定的作用。“政府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既是为了顺应网络时代新闻监督的需要,也是发展电子政务的需要。”乔新生说。

  成为传统新闻发言制度

  有力补充

  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始于非典时期,目前,各部委、各省市的立体新闻发布机制已经建立,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由于缺乏应对媒体的经验,害怕祸从口出,一些新闻发言人奉行“少说、能不多说则不多说”的处世哲学;新闻发言人被某些政府官员当做信息公开的一道“防火墙”而非“灭火器”,使媒体获取新闻更为困难。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文波指出,网络发言人不应是对传统新闻发言人的简单复制,而应该是传统新闻发言人缺陷的有力补充,要谨防“新瓶”装“旧酒”。“网络发言人与目前已普遍建立的新闻发言人机制作用相似,不过其胜在发言频率更高,发布空间选择更广,发言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更强。网络发言人就是要在争取成为首发信源的同时,也能够在第一时间消除网上不实信息所形成的首因效应,为网上传播打下良好的信源基础。”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黄瑚说。

  那么,网络新闻发言人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和自己独有的优势呢?对此,乔新生认为,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实现了及时的不间断的互动,随时随地通过虚拟网络与公众进行沟通。所以,网络发言人不仅要了解网络的基本技术特性,而且要善于解决公众提出的问题。反之,如果在网上大搞文牍主义,譬如,某些政府网络发言人在网上“批转”公众提出的问题,在虚拟社会踢皮球,就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做法,注定要遭到公众唾弃。

  “网络新闻发言人要少用外交辞令,更不能习惯性地‘已阅、已转阅、正在查’。而要在第一时间回应网民关注的问题,敢于直面问题、化解矛盾,不能打太极,搪塞网民。”南京政治学院副教授王传宝说。

  建议设立网络发言人

  信息共享机制

  互联网具有无限联通的特性,通过网络实现政务公开具有节约成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