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09年劳动的演讲稿
民国轰动的侮辱大总统案…
黄河下游首次发现时代较…
太行山以东黄河区域发现…
湖南耒阳市发现距今2亿…
定向运动的体育文化特征…
小学党支部关于开展第三…
社区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
浅论戊戌时期不缠足运动…
乡镇开展第三批深入学习…
最新热门    
 
流动的古迹永和堰纪实之三:为了古堰而来(图)

时间:2009-12-24 11:46: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三台12月24日电 (蓝婧)“永和堰也是文物!”中国现代文学馆原馆长、老舍之子舒乙掷地有声的一句话让三台人为之一惊。也许这一座生生不息,常年湍湍流水的古老水利工程,对于土生土长的三台人来说已经太过熟悉。他们用永和堰的水浇灌田地,养殖家畜,生活饮用更不必说,这种熟悉就像空气,让人不可或缺又熟视无睹。

  以农业为主的三台离不开水,她的田地她的农民离不开水。在这座不大的县城里,小型水利9700多处,大中型水利工程就有6个,永和堰不是最大最受关注的。她比不上鲁班、团结水库的规模,对于号称都江堰之二的五都引水工程,更是一个“小河沟”,但是她的水却覆盖了鲁班、团结和五引都到不了的山地丘陵,更长流全年达十一个月的时间,保证了国内著名的涪城麦冬主产区的质量和产量。还因为她的动人故事,她的文化历史沿革,她就是如此与众不同。

  在亲自来到三台对永和堰进行细致的考察后,舒乙深受震动,他千叮万嘱要修要建要保护,更要真正认识到永和堰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舒乙说:“一个人工渠或者运河被鉴定为文物一般是有三个缘由:其一,它是杰出的工程成就,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其二,它们都有相当的存在时间,都有一段辉煌的历史,均属世界文明遗产项目;其三,它们都是线性工程,有一系列相关的附件,都是实实在在,可看可摸可展,还有丰富的口头资料可寻。三台的永和堰完全符合上述条件,所以它是地地道道的文物,而且是依然有巨大实用价值的文物,是活的文物,其身价较一般文物更胜一筹。”他要将永和古堰申请为文物保护单位,他说:“这样天生丽质的文物到哪儿去找啊!”

  永和堰是一个女儿,三台人民修筑了她;永和堰又是一位母亲,哺育着灌区的子女们。女儿终于长大,有一天她也开始步履蹒跚。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如今的永和堰显得工程简陋,渠系坍塌紊乱,造成水源浪费严重;水量丰富却缺乏现代的分闸控制,造成管理不便,灌溉效益萎缩。整治改造永和堰成为灌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期盼。水利与民生息息相关,这是民众最关心,也是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叶树元,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也是一个平凡的三台人、水利人。在灌区成长起来的他,在三台水务局工作的他,对永和堰的感情是与生俱来的。“我从小就喜欢滚着铁环跑三十多里路,去看永和堰的高家桥。在高家桥上跑着,得意、刺激,回到龙沟村,小朋友问我,高家桥有多高?我就说,有天那么高。桥,在我的心中那么神圣,水,在我的心中那么美好。听老人讲述当年修堰的艰辛,讲郑县长智斗左家恶霸,永和堰渡槽里潺潺的流水总会给我带来许多美好的回忆和遐想,没见过的孩子总会在我们的炫耀中去观光。”

  1998年8月20日,涪江一场汹涌的洪水使古老的永和堰毫无招架之力。无情的洪水所到之处,房屋倒塌、山体滑坡、交通中断、渠系破坏、田地淹没……对与永和堰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洪水将渠道两公里护堤冲毁,渠内积沙、卵石堆积,这些都让三台的水利人心如刀绞。叶树元眼看着这早就担心却无力防止的惨状,他没有别的办法。他扛着摄像机沿途记录着受灾的堰渠,行走了三天三夜,拍了三千多张照片,四十多小时的录像。在拍摄过程中,叶树元还险些连人带机器一同掉进滚滚涪江,幸而抓住了渠边大树。他只是希望把这些景象实实在在记录下来,希望有机会让事实为这座关系着人民生计的古堰说话,为百姓求助。

  堰是一定要修整的,但因春灌时间紧,只能在11月到次年3月间完成修复工程,更因三台财力不济,只能勉强完成水毁工程。即使是这样,这场灾难不但让永和古堰伤痕累累,也让永和堰管理所负债累累。为了修堰共用资450多万元,其中市县政府在地方财政紧缺中投入200万元,堰上仍然为了农村信用社的100万元贷款和职工借款80万元而债台高筑。欠银行欠个人,每到年关就四处躲债,水利人个个愁眉不展。

  也是2006年,郑碧贤(郑献徵之女)回到当年父亲牵挂的三台县。叶树元这样形容当时的情景:我立刻跑去参观现场,想找机会说说我的心里话,人多,根本没机会说话。第二天她走了,来去匆匆,我很失望。没想到2007年4月她又来了,她提出要看永和堰的全程。我想,她也许是个有心人。后来郑碧贤告诉记者,她07年再次回来,也因了叶树元的一句:你要是还来,我带你好好看看真实的永和堰。

  这一次,叶树元带着郑碧贤爬坡上坎,用了好几天的时间,去看永和堰的各个支流,去访问当年的工匠,听他们讲述当年的故事。

  “我看她深入渠系各段认真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