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巴西发现古亚马逊文明遗…
甘肃省肃南县发现多处古…
湖南首次发现同等规模的…
欧盟文化中心合作组织牵…
重庆09电影票房猛增7成…
河南省淮阳县发现陈毅革…
“禹会诸侯于涂山”发现…
江苏镇江发现一对古代玉…
河南省淮阳县发现凤凰冢…
曹操墓被发现引发韩国曹…
最新热门    
 
重庆发现真武山悬崖石牛和明代僧人墓葬群

时间:2010-1-11 11:44:30  来源:重庆晚报

  居民高路德讲的传说是他爷爷听老祖宗讲的。传说中,有一年南岸大旱,庄家颗粒无收,受饥饿死者很多。天神用天眼看到这事,向玉皇大帝汇报。天牛受命下凡,除必须把两江水引到土地龟裂的南岸外,还得把农田耕完后才能返回天庭。

  “天牛伸嘴把长江和嘉陵江的水吸起,飞到云上往南岸方向喷。很快,电闪雷鸣不断,暴雨连下三天三夜,农田和一些山沟都装起了水……最先长出地的是青草,绿油油的那种。天牛见草就管不住自己嘴巴,下到地上不要命地吃草。”他说,天牛吃草是因为喷水后又累又饿,哪料贪嘴吃得太多,肚皮越鼓越大。

  吃多了的天牛特别口渴,想跳进长江喝水时,发觉肚皮大得已经走不动了。走不动就不走!天牛这样想着就趴在了南岸,一边欣赏青草和绿树不断长起来的美景,一边有滋有味地嚼着反刍的青草。

  天牛久不回天庭,玉皇大帝很生气,认为天牛贪图享乐且消极怠工,遂惩罚正反刍的天牛化成岩石,即只允许在悬崖上露出一个牛头,牛颈后的身体则变成大山。

  在石牛村走访,数个年老村民都证实有这个传说。

  又有热心读者给本报打来电话

  黄桷垭还有栩栩如生石牛图

  “其实,在黄桷垭广益中学背后的那条山道上,有一处类似突然断裂的崖壁,上面刻着面积三四十平方米、雕刻成大牯牛的图案……这个图跟真武山的那处石雕牛头应该有关联。”昨晨,今年50余岁、沙坪坝区双碑市民刘先生向本报报料:30年前,他陪舅舅顺着山道往真武山方向步行,被那处雕刻得很形象的石牛图惊呆。

  按他回忆,石牛图刻在青石崖壁,牛肚圆鼓鼓、牛头略微往天翘、四肢很健壮……“就是农村耕田那种大水牛,雄壮却一点不凶猛。”

  昨下午,记者在刘先生带领下,顺广益中学背后那条石板铺成的山道前行。刘不时停步观望回忆,不时寻问偶尔经过的路人——30年前的那条山道早已不在。途中,有年老的登山市民能回忆起石牛图相关事宜,强调是转山时偶尔走错路看见的。

  “大概位置是老君洞往真武山途中,啷个去记不太清了。”山道上,自称姓赵、在黄桷垭住了60多年的老翁说,刻石牛图的崖壁隐于靠近山顶的林中,他只记得模糊方位。

  顺山道边步行边打听约2小时,石牛图暂时存在于刘先生和当地个别知情人的回忆中——据说,通往石牛图崖壁几乎没路,就算持工具开路也不一定能及时找到。

  昨日傍晚,受无照明因素影响,寻找石牛图暂时中止。事后,市文物考古所的消息表明,石牛图说法他们很关注,不排除让专业人员助刘寻找的可能。

  挖掘机挖出

  明代僧人“集体墓室”

  本报讯 1月7日下午,挖掘机驾驶员熊世富在九龙坡区西彭镇真五宫村一块荒地上平整土地时,意外挖出一个小型墓葬群。

  前日记者现场看到,市考古所和九龙坡区文管所的工作人员正在对现场进行查勘。这个墓葬群一共有五个墓室,其中三个已经被挖掘机挖出。被挖出的三个墓室有两个墓门已经打开,墓室深约3.6米,露出地表的三个墓室共宽约3米,墓穴外的石梁上刻有四个字,其中三个为“示、寂、禅”,另外一个已经无法分辨。石梁下方刻有“万历十六年”字样。

  据挖掘机驾驶员熊世富说,头天下午,他正开着挖掘机平整土地,突然挖到一大块硬石头,赶紧下车查看,发现被挖到的硬石头下方的泥土已经脱落,三个墓室露了出来。于是,他赶紧叫来村里略懂雕刻和古玩的石匠张光泽一探究竟。

  “我看雕工和年号是明朝的。”张光泽说,墓葬上刻有“万历十六年”,说明这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墓葬。那么,这墓葬到底是不是明朝的呢?又是什么人的墓,为什么会葬在这里呢?

  “初步估计是僧人墓。”经过初步勘测,九龙坡区文管所所长袁文革证实墓葬确为明代,距今400多年。袁文革说,墓葬群的上方曾经有一个占地约6000平方米,名为“真五宫”的寺庙,再结合石梁上的“示、寂、禅”刻字分析,这可能是一个僧人的“集体墓室”,有一定的价值。

  重庆考古所一位姓吴的工作人员表示,在重庆,有文字记载的明代墓葬非常少,这座小型墓葬群对于研究明代重庆宗教、文化、艺术等各方面都有一定价值。

  见习记者 田晓 摄影报道

  首席记者 黄艳春 实习生 赵一繁 文 记者 冉文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