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民族的”《孔子》难获…
没必要把《孔子》当历史…
《孔子》编剧:“子见南…
学者质疑《孔子》常识错…
再观孔子的仁与礼之关系…
《管子》“侈靡”观的内…
关于孔子孝道思想初探
孔子学院见证中外文化日…
假如孔子和达尔文生活在…
关于建国以来《孔雀东南…
最新热门    
 
《孔子》“失实”引争议 该拿它PK《阿凡达》?

时间:2010-1-20 12:12:33  来源:新华日报

  即将于22日公映的电影《孔子》昨天在南京举行了媒体看片会。这部自称“史诗巨片”,力图还原孔子形象的商业电影,注定要引发无数争议。昨天在看片会现场,记者已经见识到两种对立的观点和观影感受。

  剧情:

  “钻历史的空子”引争议

  所有“史诗大片”都要面对失实的质疑,《孔子》也不例外。此前有孔氏后人质疑电影虚构南子情节有损孔子形象,威胁要对簿公堂;近日学者鲍鹏山看过试片后称自己“崩溃”了,指责电影6处失实,而编剧陈汗则言辞激烈地回应:“不要当别人是白痴,自己是大师。”

  平心而论,既要还原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人物,又要引发现代人的兴趣,《孔子》要在尊重史实和艺术演绎之间找平衡,的确难度很大。

  影片的一大看点是“子见南子”,历史上对此事的记载只有“子见南子”四字,这就给电影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电影中南子语言机敏,但明显带有挑逗,而孔子的对答则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追求,语言交锋精彩,使人物形象变得更为丰满。

  而展现史实的败笔在于“夹谷会盟”。在这次会盟中,孔子起到了关键作用,历史远比电影表现得更复杂、更血腥,但是电影中孔子三言两语就挫败了齐国的阴谋,反而显得不可信。一段历史的风云际会,在电影里被简单化了。

  历史上,颜回和子路去世,都发生在孔子回到鲁国之后,而影片则把他们的死安排在孔子周游途中。鲍鹏山对此也提出质疑,认为不符合史实。编剧之一的何江燕表示,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就给编剧留下了演绎空间,电影必须要“钻历史的空子”。而导演胡玫则反击鲍不是专家而是“砖家”,称如果完全按历史来拍,电影就不存在了。

  艺术表现:

  孔子有点“脸谱化”

  在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导演胡玫便说,《孔子》是一部有诚意的电影。在看片中,记者确实感受到了这种诚意,但整部影片看下来,感觉《孔子》有诚意却功力不足。

  导演为了让孔子这样一个具有文化符号意义的人物融入商业片当中,的确设计了很多精巧的噱头,比如有节制地放大了“子见南子”的情节,让周迅为这部男人戏增加了一点亮色。又如,为了削弱文戏过多的沉闷气氛,导演设计了孔子的“武功”。其中,“射箭”以及孔子击溃公山狃之役、巧设计策赢得夹谷会盟的段落,都是影片中的亮点。

  不过,诚意归诚意,影片的整体叙事方式显得过于平淡,全片并未能完全展现出孔子的人格魅力。对于周润发扮演孔子是否合适的争论,从影片未开拍便不断见诸报端和网络,随着电影在各地试映,越来越多的网友对周润发的表演及是否合适出演孔子有不同看法。

  几位媒体记者都认为,在《论语》记载中,孔子与弟子对话十分生活化,言语幽默风趣,可能因为编剧取材的原因,周润发没办法施展这方面的幽默才华,而总是板着脸,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给人一种脸谱化的感觉。

  整个影片围绕孔子的编年时序铺陈,着力讲述孔子的仕途和游历两部分内容。但是,正如一位观众所质疑的,整部影片能看到孔子的弟子追随着他四处奔波,却没有看出孔子究竟有什么样魅力,能够让弟子们如此执着地追随,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影评人舒克认为,作为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很多思想和理念在民间流传很广,影片中着重讲了孔子周游列国的苦难经历,但对在其游历过程中如何传播思想却少有表现,没有勾勒出一个思想家、教育家的形象。

  南航社会学副教授张杰对记者说,孔子的思想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体现出来的,这些对话相当鲜活,有伤情感怀,有轻松幽默,如果用这些精彩言语勾勒一个孔子的轮廓,那便是一位具有高尚理想同时又极具人格魅力的人。可惜影片并未能让我们看到一个活生生的孔子,反倒是一个有些“高大全”的孔子。

  影评人:

  别拿《孔子》PK《阿凡达》

  “啊呀,看了《阿凡达》,再看《孔子》,觉得太没劲了。”一走出剧场,一位80后媒体同行就表示失望。

  虽然胡玫公开表示“不怵”《阿凡达》,但仍难掩她对票房的担心。网上有人将《孔子》与《阿凡达》的“档期相撞”称为:一场东西方文化的较量,也是一场东西方电影水平的过招。

  其实,昨天在德基新街口影城,有幸先睹《孔子》的媒体人员声音很多,没有出现贬《三枪》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