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浙江政协委员呼吁:应重…
云南省政协委员:促进佛…
云南政协委员建言让文化…
云南政协委员呼吁构建少…
河南省政协委员热议“豫…
乐山大佛再遭恶搞唱寂寞…
苏州政协委员提议保护唐…
文化宫开洗脚城?政协委…
南京政协委员提案建议成…
古代名人频遭“哄抢” …
最新热门    
 
宁夏政协委员呼吁:立即抢救保护回族民俗文物

时间:2010-2-8 10:55:11  来源:法制日报

  生活好了民俗物品却被当作过时的东西扔掉 宁夏政协委员呼吁

  立即抢救保护回族民俗文物

  咸丰年间的珍贵回族刺绣《至圣仙马图》去向不明,更多回族民俗文物被收购,宁夏政协委员对此深感痛心。

  “《至圣仙马图》的头像是个阿拉伯美女,身子是长翅膀的马身,翅膀上还绣着阿拉伯文字……据宁夏海原县文物工作者考证,这幅刺绣作品为清朝咸丰年间的回族绣品,对于回族历史文化研究之珍贵可想而知。可惜原作已经去向不明。”在近日召开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宁夏自治区政协委员、北方民族大学社会学所副所长武宇林说起流失的回族民俗文物,痛心与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回族民俗文物每时每刻都在流失。抢救和保护回族民俗文物,是回族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作为中国惟一的回族自治区,宁夏有责任、有义务加大对回族民俗文物的保护与收集力度!”

  武宇林说,近年来,一些国内外古董商贩对少数民族民俗文物进行掠夺性的“铲地皮”式收购,大量民俗文物“漂洋过海”出现在外国博物馆的现象十分严重。而人们的文化保护意识相对滞后,也让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在内的我国一些省区民间的一些回族民俗文物不经意间流失到国外。

  与此同时,生活条件的改善也使大量回族民俗物品被看作过时的旧东西而随意淘汰、扔掉。一些相对封闭的偏远山区,民俗物品的损坏和丢弃就更为严重。

  在回族民俗文化的田野调查中,武宇林曾在宁夏海原县、隆德县等一些回族农民家中见到了不少珍贵的民俗物品,如清代咸丰年间的回族绣品《至圣仙马图》。图中绣着一匹飞马,而马头是一个阿拉伯特征明显的美女,翅膀上还有阿拉伯文字。这幅绣品,对深入研究回族历史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但武宇林委员在海原县几经周折寻觅,最终看到的却是一幅粗糙的复制品。原作去向何方?是否还收藏于海原民间?不得而知。

  调查中,武宇林和海原县文物工作者还见到了民国时期的珍贵回族贴绣《四季平安图》。据考证,这是唐代流行的一种特殊的刺绣技艺,被回族传承下来,现已失传。这件被装帧在镜框里的绣品为花瓶与菊花的美丽图案,以金线和银线绣制,镶嵌有70多颗琉璃宝石,璀璨斑斓、精美无比,无疑是贡品之类的高档绣品。

  前不久,武宇林赴中东考察阿拉伯民族文化,在阿联酋杜拜美术馆见到了题材雷同、贴绣手法相似的阿拉伯风格的精美绣品《花瓶》。远隔万里的两件绣品明显具有类似的文化基因。这一艺术手法是由阿拉伯或波斯传进唐朝由回族传承?还是当年中原地区的刺绣技艺传到了阿拉伯地区?回族的先祖又在其中起着怎样的作用?不由令人对回族的历史浮想联翩!

  此外还有民国时期的枕头顶回族刺绣品、民间的阿拉伯经字画与经文的刺绣作品、明清时期的回族家具、各种生活用品等等。这些丰富的回族民俗文物资源至今尚留在宁夏民间。但它们的主人却未必知道它们的价值,甚至毫无保护和收藏意识,随时可能将它们扔掉,或者被文物贩子用几个小钱就买走并带到海外。

  此次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由武宇林委员撰稿,宁夏自治区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提交提案,大声疾呼全社会行动起来保护回族民俗文物。

  武宇林委员表示,抢救和保护回族民俗文物,是回族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是弘扬回族文化、彰显回族历史的一件大事。这一文化瑰宝面临着失传的危险,甚至永远消失的命运。宁夏作为中国惟一的回族自治区,有义务、有责任进行保护和抢救。尤其是回族民俗物品,具有稀少性、独特性、惟一性,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复原性,收藏越早,损失就越少。最让她焦虑的是,大部分群众乃至地方领导和国家干部,普遍缺乏自觉保护民俗文物的意识。

  她建议,各级政府应重视并加大博物馆的投资力度,不拘一格建设民俗博物馆。有条件的市县及高校,可考虑设立小型民俗博物馆,及时收集展示本地民俗文物,创建弘扬本土文化的窗口。也要鼓励民营博物馆建设。加大民俗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保护意识。新闻媒体应增加民俗文物保护的宣传内容。鼓励群众捐献生活中多余的旧陶瓷品、旧家具等闲散物品。同时请文化及文物部门,尽快组织和培训有关专业人员,深入基层,特别是偏远农村,发掘收集珍贵的回族民俗文物。

  记者 潘从武 通讯员 陈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