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都江堰伏龙观抢救保护:…
莫言:张爱玲作品小家碧…
莫言:作家要寻找自身恶…
《三枪》:土的掉渣难道…
未来100年大预言:第三…
莫言新长篇探讨新中国6…
《咬文嚼字》明年“咬”…
大学生“村官”发言:为…
谎言:无奈的选择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集中…
最新热门    
 
莫言:土,是我走向世界的原因

时间:2010-2-16 15:43:5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一方面是中美合资的医院,旁边是象征古老传统的娘娘庙。这时候高密是中国当下社会的缩影。

  读书报:当年一度风光的先锋作家,好像再回不来了,很多人甚至已经放弃了小说写作。您还是比较能坚持写作的,也是很值得我们期待的作家。对你们这一代先锋作家的创作,您如何看待?

  莫言:每个人有自己的发展轨迹,我相信他们都在勤奋写作,写出我写出不来的作品。你用鞭子抽我,我能写出来苏童的作品么?你用枪逼着我,我能写出王安忆的作品么?这也是作家们互相不能替代的理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个人都有存在的理由。比如马原有他自己的轨迹,他一开始就站在西藏高原上,这是当时的最高点,之后,他轻易不出手,可能在酝酿惊世之作。有很多小说高手,比如阿城,大鹏展翅,惊艳亮相,不屑于像我们这些作家,经常操练。

  读书报:您的叙述笔调非常的轻松幽默,但是讲述的故事却悲苦沉重。

  莫言:幽默是始终含着泪的幽默。种种的不如意和苦难都得承受,又不能一头撞死,幽默就产生了。幽默不是产生在悲观的心理基础上,而是产生在绝望的心理基础上,这是莫言式的幽默。

  读书报:早些年您的作品有很多被改编为影视作品,近几年少了。

  莫言:我和张艺谋的第一次合作《红高粱》应该是一个双赢的合作,因为他的改编这个电影在国际上获得大奖,小说的知名度获得很大的提高。后来中篇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改编成电影《幸福时光》。这是很不成功的一次改编。小说家在写小说的时候千万不要考虑影视的问题,尤其不能为了吸引导演的眼光来牺牲小说的艺术。我后来还写过一个《白棉花》的小说,尽管张艺谋一再告诫我不要考虑电影的问题,但是由于有了先入为主的概念,写的时候还是向电影方面倾斜,结果这个小说并不好。这几年我的小说被改编成电影越来越难,因为小说的情节作了很多淡化的处理,像《生死疲劳》这样的小说里有很多超现实的描写,写一个人去世后转化成各种各样的动物,这个也许改编成漫画还可以,要改编成电影难度就很大。

  读书报:您比较有影响的作品,其故事背景几乎都是高密。在城市生活多年,有没有尝试在写作题材上有所变化?

  莫言:高密是故乡的概念,是在故乡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我认为高密是现代中国的缩影,它不只是一个纯粹的乡土,而是中国广大乡土的代表。城市的建立是了不起的事情,我要写城市题材的故事随时可以写。

  读书报:是不是有具体的想法?

  莫言:想法一直很多,主要还是想牢牢盯着人来写。城里这帮人,我了解几十年了,排着号呢,像排队买东西。我得先把和乡村的旧账写清楚再说,如果有时间再来写城市。《蛙》里的姑姑、《生死疲劳》里的蓝脸,这些都是我生活里忘记不了的人,我不能为他们树碑立传,就把当年给我难忘的人物原型写出来。城里也有很多让我忘记不了的人,慢慢一步步来,生活肯定是朝前走的,写作就像生活的轨迹。

  谈到自己的作品在国外的影响,莫言说,客观地讲,有张艺谋的功劳在里面。1987年的时候,《红高粱》在德国得了金熊奖,很多人先是看了电影然后找小说、找作家。80年代末,早一点被翻译出去的作家都沾了张艺谋的光,他的电影开路,后面的小说跟上去。这一点是不能否定的。“但是最近几十年来,西方的翻译家和出版方也开始慢慢理性化了,从文学、从艺术的角度关注中国的作家和中国的文学。”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莫言这样说。从二三十年前的文学青年一步步往上冒,如今在文坛“浪得一点虚名”,他经常提醒自己,一定要保持头脑冷静。“当代文坛没有出现大作家,才使我这样的人得以出名。这一点必须非常清楚。一些人比我有才华,个人经验比我丰富,但是没能在文学上获得太大的名声,是机遇的原因。从这一点来讲我非常幸运。所以要经常向别人学习,不要忘本。”

  莫言经常怀疑自己配不配得上“作家”这个称号。有时候,他会说自己是个写小说的,他不太愿意用小说家这样的字眼。“标榜自己是小说家实际上很冒险。”莫言说,王朔老说我们就是码字的,这样的说法又走到另外的极端。码字尽管看上去很平实,实际上对作家这个职业有些蔑视。文人相轻固然是历朝历代都有的现象,但是他努力在自己身上避免。“不能因为名声大一点就目空一切,应该对别的作家、别人的作品持有尊敬的态度,不是伪装,而是发自内心。只有看到别人的长处,你才有可能进步。如果把自己的作品看得比谁都好,那这个作家也就到此为止了。”

  记者 舒晋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