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在全省…
“金光耀琼州”农村公益…
省妇联农村副部长竞争上…
繁荣国产电影,给时间更…
广电总局:要让人民群众…
价高书重、成人化低俗化…
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促…
新农村建设中长期规划(…
农村丧葬礼仪与孝道思想…
县农村中医工作情况总结
最新热门    
 
繁荣农村文化缺的绝不仅仅是钱 需“看客做菜”

时间:2010-2-19 10:47:07  来源:大众日报

  电影免费进山村 村民为何很少看?

  春节回山区老家,听村里人讲了件趣事。

  去年起,我们西山村来了电影放映员。每过一段时间,放映员就要进村免费给村民放电影。可在这个300多口人的山村,电影观众很少超过20人。有时,就三两个小孩在看。

  “就是没人看,放映员也要照放不误。”村党支部书记李绍伟告诉记者,这是县里的送电影进村活动,按要求,每个行政村一个月至少要放映一部电影。

  电影送上门,大多数村民为何不看呢?

  邻居娄成伟大爷说,因为电影“没多少看头”。他告诉记者,他去看过一次,发现放的是部发洪水的灾难片,和电视上的没多大差别,看了一会儿人就散了。而且放映时间也不合理,农忙时,天一黑就开始放电影,而此时不少村民正在田里忙着。

  热心“送文化”,村民不买账,这样的故事还有几个:记者的姥姥家在邻村,这个七八百人的村庄,年前迎来了秧歌队、舞狮队,可观众只有老年人和孩子,年轻人少,原因是“还是老一套”;村里的农家书屋,借书的人不多,原因是书跟村民的主业——种桃树、养葡萄“不搭边”。

  电视飞入百姓家姓“农”节目有几个?

  记者发现,上网对多数村民而言还是奢望,电视仍然是他们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记者所在的小山村,受家电下乡政策激励,越来越多的村民将黑白电视换成彩电。然而,村里安装有线电视的农户不足一半,有五成多村民是用小天线接收电视信号。不少村民反映,无线转播的信号反而不如以前清晰。以往能看五六个台,现在只能看中央一套、山东卫视和县电视台3个台了。

  而频道栏目中,适合农民收看的节目少之又少。村民李少会家安装了有线电视,能收看近40个电视频道,但他告诉记者,在这些台中,有农业节目的只有中央七套和山东农科频道。很多电视节目,是给城里人看的,离农村生活太远。电视作为对我国农村覆盖力最强的大众传媒,在构建、繁荣新农村文化过程中,理应大有作为。但受广告利益驱动,电视对受众市场的开发更注重购买力相对较强的城市居民,导致电视对农村传播效应弱化。

  繁荣农村文化尤需“看客做菜”

  记者所在的小山村,只是农村文化现况的一块小“切片”。

  发展农村文化,最紧要的是什么?

  李绍伟认为,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急需“钱”。目前,周边多数村庄和西山村一样,集体经济较弱,村里即使想搞点文化活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王雄教授认为,农村文化振兴,缺的绝不仅仅是钱。“当前农村文化发展滞后,是投入不足、体制不顺、技术环境变化、社会结构转型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发展农村文化,首先要尊重农民的文化需求,顺从农民的真实意愿。”他认为,新农村文化的发展,应建立在对农民文化需求的深入、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而非一厢情愿式地推进。这就需要专业化、科学化的农民文化需求调研机制和反馈机制。王雄教授认为,在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启动农村民办文化发展新机制,是发展农村文化的最优战略和现实选择。(娄和军)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