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中国为何把春风叫东风?…
中国粉丝谈福尔摩斯:柯…
萨丰的“畅销”:寻找“…
中国庙会首次走进美国硅…
网络流传“中国式英语”…
中国向公众集中展示少数…
西哈努克与中国:曾亲自…
中国春节民族音乐会:高…
民营文化企业,中国文化…
《自然》调查称失去谷歌…
最新热门    
 
寻找中国“黄金船” 崔勇:水下考古不“好玩”

时间:2010-2-27 11:06:37  来源:外滩画报
类文物4000 余件,包括福建德化窑、景德镇窑及龙泉窑的精品,绝大多数文物完好无损。专家推测,整船文物可能达到6 万至8 万件,堪称“世纪宝船”。这艘商船长30.4 米、宽9.8 米,排水量估计可达600 吨,载重可能近800吨,是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

  水下考古不“好玩”

  1987 年,也就是发现“南海一号”的那一年,日本京都大学水下考古专家田边昭三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了一次水下考古学讲座。坐在台下的崔勇脸上写满了羡慕,至今他还依然清晰地记得,日本专家放的是在叙利亚做地中海沉船发掘时的幻灯片。“水下考古真好玩儿。”这是二十几岁的崔勇对于水下考古的第一印象。但他完全想不到,这会成为自己未来20 多年的重要工作,因为“当时日本专家所说的水下考古的费用,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

  半年之后,崔勇参加了一次为期三天的潜水员体检,从皮下脂肪厚度测定,到听力、体能和心肺功能测试,还有加压和氧敏感试验等。要通过这项体检才能够进入潜水培训班,进而成为一名水下考古队员。

  直到这时崔勇才发现,水下考古并不如当年想象中那么“好玩”。海盗、风暴、暗流、鲨鱼甚至是海洋植物,都对水下考古队员造成巨大的威胁。

  崔勇参与调查的水域有一半以上能见度接近零,1 米以外根本看不清东西,危险物近在咫尺都无法觉察。一次在瀛洲湖调查时,下水20 分钟后,崔勇突然游不动了。他伸出手到后背一阵乱抓,试图解开,绳子却越缠越紧。情急之下,他抓到同伴的手放到自己的后背上。同伴以最快速度用小刀割开了绳索,这才脱险。

  看起来美丽多姿的海洋生物有时也会对水下考古队员造成威胁。十多年前,崔勇的膝盖就被海胆扎过一次,一开始没有察觉,出水后两天,膝盖开始发红发烫,人也发起烧来。后来膝盖肿得没法弯曲,不断地吃药、打消炎针,膝盖才消肿。被海蜇蛰到的皮肤就像被烙铁烫过一样,接着会发黑、脱落,甚至要做手术才解除危险。为此,崔勇和同事们每次出海总是带上各种各样的消炎药。

  水下考古有一套详细的安全规程,崔勇是苛刻的执行者。按照安全规程,下水15-20 分钟后必须出水。很可能是刚找到地点,拉好尺子,还没画图,就到时间了。很多年轻人干劲足,想要把事情做完,忘记时间。

  “这些工作积极性‘太高’的年轻人往往受到惩罚。”崔勇会在工作总结会上对他们进行不点名的批评。“工作没做完没关系,人不能出事。”

  国家在20 多年间培训了近百名水下考古学员,但受年龄和身体各方面限制,目前能继续工作的仅几十人。

  而在南海的波涛下,仅据专家估算就有2000 多艘古沉船。这2000 多个未完成的“剧本”还有待崔勇和他的同行们去续写。

  B=《外滩画报》

  C= 崔勇

  “‘南海一号’的发掘在我退休之前做不完”

  B:“南海一号”整体打捞的过程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水下考古在中国只有20多年的历史,从世界范围看,我们处于怎样的地位?

  C:我们起步比较晚,但走得比较快。我们国家支持力度比较大,投入多。国外的水下考古很多都是自己找经费,财团的资助是有限额的。就像南海一号,在其他国家的考古专家看来,简直不可想象,因为太费钱了。

  我去台湾开会的时候,遇到英国的一些专家,说到自己正在进行的项目,最后都会加一句“当然,我们的项目不能和南海一号相比”。

  B:“南海一号”的正式发掘提上日程了吗?

  C:那些曾经被淤泥隔离的竹制和木制品,刚出水时颜色鲜亮,十几分钟后就开始变化,几个小时之后便面目全非了。在没有能力保护出水文物之前,就无法开箱。

  目前实验数据没有出来,之后才能做发掘计划和方案,方案要拿到国家文物局去审批。国家文物局的审批是很严格的,批完以后还要经费到位,那是一笔庞大的开支。方案出来以后,国家会做每年经费的计划。究竟什么时候完成发掘,我现在不好说,反正我退休之前做不完。

  B:20 多年的水下考古工作中,你遇到的最惊险的事情是什么?

  C:很多人问我这个问题,事实上我没有太大的惊险。被缠绕等都不是很危险。这是因为我从来没有违反规程,所以说规程很重要。

  但是按照规程,投入很大,产出很小,效率很低。很多商业潜水,要求潜水员尽可能做得时间长,上来后再想办法减压。这样很可能得“减压病”。我们始终认为,人是最重要的。只要不断地跟大家灌输安全意识,弦就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