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大盂鼎和大克鼎几经流转…
蒋介石评价日军侵略海南…
阳明堡战斗端日军机场 …
摄影师吴宝基:把日军平…
封锁和游离——关于《呼…
井冈山时期的反经济封锁…
最新热门    
 
日军封锁南京上空 何启人驾机载蒋介石突围

时间:2010-3-17 6:56:20  来源:东南网-厦门商报

  上个世纪20年代末,厦门海军航空处向全国招生,厦门文史专家何丙仲的父亲何启人领风气之先,成为厦门第一代飞行员。历经战争洗礼,1948年,这位国民党空军将领去了台湾。从此,一湾海峡阻隔何氏父子团圆梦。时隔62年后,又逢清明节,何丙仲睹画思念亲人的同时,为读者讲述父亲在两岸鲜为人知的故事。

  1948年,何启人夫妇带着4个孩子去了台湾,留下年仅3岁的何丙仲和祖父母在鼓浪屿。从此,一湾海峡阻隔了何氏一家的团圆梦。

  2004年,当何丙仲有机会踏上宝岛时,父亲已经魂断他乡多年。亲人生死两分离,叫人如何不洒泪?从懂事起,何丙仲从未与父亲有亲密接触过,但在他的眼里,父亲的形象却是如此真实而清晰。他说,“父亲无论何时何地,他爱国爱家、无愧民族这个天职终生不渝。”

  清明在即,又是祭拜先人时。借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何丙仲,为读者揭开厦门一代飞行员何启人那些鲜为人知的往事。

  承父之愿

  航空救国踏上军旅

  出身秀才家庭,父亲为什么会从戎呢?这个问题思索了多年,何丙仲终于从祖父何仰潜身上找到了答案。

  “祖父名叫何仰潜,是晚清最后一代秀才,传统儒家思想在他身上根深蒂固。他一生热血沸腾,一心想要报国,并深深影响着儿子。”年轻时,何仰潜怀揣祖上积蓄,举家从惠安来到厦门,投标修筑莲坂的一段公路。

  然而事与愿违,何仰潜后来在孙印川、李禧等好友的指引下,到五通的泥金社办起“乐安小学”,专心育人,还一心培养独子何启人。何丙仲说,“父亲童年在故乡时对飞艇的兴趣,让祖父发现了他在航空的潜能。后来,海军航空处向全国招生,何启人在前埔华侨办的云梯中学毕业后,领风气之先,成了厦门第一代飞行员。”

  1934年冬,何启人毕业了。他作为飞行员就任于漳厦海军航空处,是时任航空处处长陈文麟的得意门生。但抗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他的人生。

  战争总是令人恐惧的,“年轻的父亲也不例外,当时受到海外的影响,有些像他这样的飞行员都打算到南洋当民航飞行员。是上战场还是下南洋?父亲内心斗争不已,便向祖父求教。”

  何丙仲说,“祖父对孙中山先生‘航空救国’革命主张一向非常向往,他坚决地对儿子说,国难当头,你现在穿军装吃皇粮,就该北上南京参加抗战,这没什么商量余地!”当时,所有的亲戚朋友均感到非常不解,因为何启人是独苗,当时刚成婚不久,尚无子嗣。

  何仰潜坚持这是件“不二话”的事,让何启人看到了力量。他毅然收拾行装前往南京,踏上征程。

  智勇双全

  日军监控巧妙突围

  闽南人自古以来就敢于冒险拼搏,何启人身上也流淌着这种血液。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海军拥有飞机后开始培训飞行员,并在福州成立一所飞潜学校,内设航空班,一共训练三届共21位学生。何启人正是飞潜学校的毕业生。根据台湾有关资料记载,这些海军航空兵以后抗日时差不多全部投效空军,好几位在空战时血洒长空。

  战争的残酷,并不削减何启人的智勇。“有件事让母亲一生难忘,晚年她在美国回忆起来,还一身冷汗。那时在1937年,南京陷入快要沦陷的危险境地,父亲临时从武汉被招到了总统府。他并不清楚要执行什么任务,到达之后才获悉,已被任命为蒋介石的飞机驾驶员,伺机突围。”

  原来,这是蒋介石的计谋之一。“当时情况非常紧急,日军全面封锁南京上空,国民党军队飞机数量有限,只能每天例行公事外飞一下,实际上已经没有制空权。蒋介石要出南京,惟有寻机突围。”

  从未与蒋介石谋过面,也还不是什么大官,何启人难免紧张。“据母亲回忆,父亲被被安排到总统府,与蒋介石一起生活。蒋介石为了缓解他的这种紧张,得知他来自厦门时,还和他一起谈论一些厦门的事情,特别是关于鼓浪屿的事。后来证实,老蒋确实来过厦门鼓浪屿。”

  终于在某一天,趁日军有点放松警惕时,机队迅速升空,何启人果敢地瞅准时机,载着蒋介石在日本人眼皮底下从南京飞到了武汉,顺利地完成任务。“母亲说,下了飞机父亲的飞行服全都湿透了。从那以后,蒋介石也对父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3年,何启人被调到鄂西战场,作为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誓死保卫“陪都”大门。当时战况极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