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山西农民吴绍先17年寻胞…
山西霍州:近万农民成“…
山西霍州近万农民成“白…
山东宁阳三千“艺术农民…
武强一农民创作剧目千余…
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在全省…
文化下乡惠民生 浙江农…
中国金山农民画获评“国…
农民收藏家携三千连环画…
长春市文学社团协会首批…
最新热门    
 
农民何泽华出资70万元收藏皮影万余件

时间:2010-3-18 10:01:09  来源:人民日报

  放弃打工,出资70万元,收藏皮影万余件

  何泽华,为皮影建一个家(近距离)

  阅读提示

  “一口道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皮影戏是中国特有的民间艺术,作为戏剧,比莎士比亚早了1800年;使用影像,比卢米埃尔发明的电影早了2100年。但是今天,皮影戏的各大派别全部面临着行将消逝的局面。

  今年1月2日,一家专门收藏和保存皖南皮影戏文物及作品的民间皮影戏博物馆在安徽省宣城市水东镇开放。馆长何泽华是皖南皮影戏第九代唯一传承人,他用多年积蓄约70万元建了这家“皖南皮影博物馆”,收藏了清代、民国、新中国成立后等时期的皮影万余件。

  开馆快2个月了,这家博物馆现在怎么样了,它能否守卫渐渐消逝的皮影“精灵”?日前,记者走近了何泽华——一位酷爱皮影的普通农民。

  “我们先来说说拯救”

  安徽宣城市水东老街,入口处100米,便是何泽华的“皖南皮影博物馆”。三层小楼,一二层作为展出,三层用来生活。这里,就是20多年来何泽华一直为那十几箱皮影寻找的那个“家”。每天,何泽华平均要接待50多名游客。

  何泽华的祖辈,大都是皮影艺人,到何泽华这一辈,已经是第九代。从小耳濡目染,20岁时,他已能灵活地操纵那跃动的“精灵”。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皮影戏日渐式微。表演者老化严重,后继无人;唱本老化,时间冗长,跟不上时代节奏;观众群体老化,年轻人缺乏兴趣……摆在何泽华面前的种种现实,让他心情沉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活跃在安徽乡间的60多个“挑担子”(表演团往往挑着道具下乡演出,四人便能组成一个团),如今仅剩下3个。何泽华组建的“皖南皮影戏剧团”,现在演员只剩4人,最年轻的也已经60多岁!

  每年,何泽华都不得不送走几位皮影老艺人,这让他时常想起大伯父临终时的话:“传到你手里,你千万别让他丢了!”

  “5到10年之内,皖南皮影戏将面临消亡的危险,人们恐怕只能从录像中回忆这份传统的美好了。”何泽华说。

  很多时候,面对记者的采访,对方第一个问题总是:“你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是为了传承和繁荣皮影艺术,为国家作贡献吗?”

  “这次,我们先不谈传承和发扬,先来说说拯救好不好?”何泽华淡淡地笑道。

  “这些都是有生命的东西”

  收藏皮影和手抄本,就是留住了皮影的魂,哪怕现在社会渐渐将皮影淡忘,但也许总有一天,会有人想到它、喜欢它,这样收藏就有意义了,也算对得起祖宗传下来的这门手艺,这是何泽华心里最简单的想法。

  从1989年开始,何泽华利用业余时间,收集各类皮影作品。收藏的酸甜苦辣,何泽华可以说上三天三夜。

  1999年,何泽华听说在广德县有一位唱皮影的80岁老人,已经唱不动了,手上有很多皮影和本子,何泽华兴冲冲地跑去想看看,却被老人生硬地拒绝了。“这可是我的命啊,你一个外人,怎么能看!”

  “皮影就是有生命的东西,对于老艺人来说,就是命连着命,卖掉吃饭的行当,就相当于命没了。”何泽华也是皮影人,他太理解老人的心了。

  但何泽华不死心,他打听到老人喜欢杯中物,就拎上四瓶好酒再次拜访,从不喝酒的他陪着老人将四瓶酒全灌了下去。趁着酒兴,老人打开了皮影箱,让何泽华过了把眼瘾,可刚一提出收购,老人脸色一变,啪地关上了箱子。

  第三次拜访,老人已经躺在了病床上,看着何泽华,老人说:“千万别让这东西没有了。”这一次,老人不仅仅将所有的皮影给了何泽华,更将自己珍藏的13个手抄本全部送给了他。不久后,老人便走了。

  2001年的一天下午,何泽华骑着自行车在宁国的山里收皮影,半路上车胎爆了,何泽华扛着自行车在山里跑,多花了6个小时,就着山泉和野果子愣是找到了要找的皮影师傅。

  看着何泽华狼狈不堪的样子,皮影师傅着实感动,用最便宜的价格把皮影卖给了他。何泽华怕他反悔,自行车也不要了,扛着100多斤的大箱子,径直走回了家。就这样,何泽华“毁”了三辆自行车,两辆摩托车,换来1万多件“有生命的”皮影。

  “你这是玩物丧志!”2001年,何泽华放弃了优厚的打工待遇,全身心地进行皮影收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