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长沙市拟将曾国藩墓园打…
湖南湘潭县石鼓镇发现3…
曾国藩祖墓葬
曾国藩墓地的风水讲究与…
浅谈曾国藩对联的古文手…
浅论曾国藩的宋诗宗趣
曾国藩的人力资源开发思…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
最新热门    
 
曾国藩为阵亡二弟减食 两具弟尸归因何不辨?

时间:2010-3-25 12:57:22  来源:红网

  对于湘军统帅曾国藩,后世评论万千,但世人也许不会想到,其在安徽庐州三河镇与太平军交战时战死的弟弟曾国华,却可能被他弄错了尸首,埋在衡阳上峰庵山后。

  昨天,在湖南图书馆地方文献研究所,所长寻霖拿出不久前征集到的一封信,信纸斑驳,但字迹清晰,落款处是湘军名将彭玉麟。说到信的内容,寻霖连称是“一个新发现”。仔细看过,方才发现,这封写给曾国藩的信,详细讲述了彭玉麟派人寻找其弟曾国华尸体的过程。而在此之前,时任湖北巡抚的胡林翼早已找到一具无头尸作为曾国华的尸体交给曾国藩,后者也确认无误后掩埋。

  一封信牵出一起历史悬案:哪一具尸体才真是曾国华的?寻霖在信中的“新发现”,或许向世人展示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二弟阵亡,曾国藩“减食数日”

  曾国华是曾国藩的二弟,1946年《湘乡大界曾氏五修族谱》记载:“清道光二年壬午五月二十六日子时生,咸丰八年戊午十月初十日戌时在安徽三河镇阵亡。”据湖南图书馆考证,曾国华在清道光二十六年乡试落第后,“从此英气销磨,功课荒毁,常做出许多荒唐之事。”

  受曾国藩影响,曾国华后来参与操办团练。寻霖介绍说,咸丰六年(1856年),太平天国西征军在江西连破八府五十余州县,曾国藩坐困南昌,数月音讯全无。曾国华赴武昌湖北巡抚胡林翼处求援,胡林翼发兵五千交曾国华统帅驰援,从未带过兵的曾国华连克数县,为南昌解围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过,仅在两年之后,曾国华所在的李续宾(字迪庵)部在安徽庐州三河镇遭太平军陈玉成部合围,“部卒六千余人几乎全军覆没,李续宾及曾国华皆死于乱军中。”得知曾国华战死的消息,湘乡“家家悬幡,户户哀声”,曾国藩“悲恸填膺,减食数日”。

  发现无首尸,运回老家湘乡

  曾国华的阵亡令曾国藩痛心不已,他委托胡林翼及部属彭玉麟等设法寻觅曾国华尸身。寻霖说,寻尸过程曲折,这在曾国藩的日记和信件中多有提及。

  咸丰九年正月二十七,曾国藩收到胡林翼的信,称已寻获曾国华无首尸身。次日,曾国藩致胡林翼信称:“正月二十七日专丁到,接奉十九惠书,得知……业经寻获,舍家世世,永感厚泽,舍温弟亦九原衔感,结草图报矣。”

  但从胡林翼的信中可看出,寻尸之事颇有蹊跷。“温公忠骨近日可到黄州,先轸丧元,肖形同葬。此刘步瀛一人之力也。”由此可知,胡林翼找到的仅是曾国华无首之身,“便雕刻一木头人首与尸身同殓”。

  寻霖查证后说,当年三月初三,胡林翼派员护送曾国华棺榇自湖北黄州启程回湘,曾国藩令曾国荃晋省迎接,并亲自护送回湘乡原籍安葬,三月初十棺抵湘乡,“曾国藩亦于二月二十七日通告彭玉麟毋庸再觅”,其致信称:“舍弟温甫忠骨业经寻得,初三日自黄州还湘,荷垂格外关垂,感激何极。李秉苑所雇之姜姓,望饬令无庸再觅。”

  再现新尸,哪具才是曾国华?

  曾国藩没想到的是,在接到寻尸命令后,彭玉麟早已派人前往仍属太平军控制的三河镇,直至四月底,彭玉麟派出的人才返回,并称已找到曾国华的尸体。

  “这让彭玉麟左右为难,又不得不据实禀报。所以他在咸丰九年五月十五日写了一封长信,向曾国藩报告觅尸经过。”这封长信之中,便记载了寻霖所说的“新发现”。

  彭玉麟在信中详细讲述了寻尸经过,并称“觅得六世叔全副忠骨确实不误”,而寻尸向导李起传称,“迪庵偕六世叔等到三河,连破贼营多处,乃李起传之子李贤明带路作向导,其在大营见过六世叔,是以认得。因大营被陷,贼擒李,胁充伪司帅,故得出入贼中,而于港内得六世叔尸,浅埋之。”

  在信中,彭玉麟详述了确认尸体身份的诸多细节。不过,考虑到此前胡林翼已先期找到“尸体”,彭玉麟有些为难,“棺木尚未钉封,原留以沥血、辨认真假耳。以麟之愚见,纵非六世叔,亦必是一具忠骸,但不知谁何耳。当作何安置办理,求训示遵行。”

  平衡人事关系,放弃分辨弟尸?

  在寻霖提供的这封信中,记者看到了曾国藩阅后的批示:“不复,归密卷第二”。据寻霖考证,曾国藩复函已收入《曾文正公全集》,函称:“去年三河一案,今岁寻得者,未敢信其必真,然希庵所派之朱弁去舍间仅二里许,从舍弟已历二年,敝处所派之杨、张二弁亦向系相识,三人同往辨,似尚可信。姜瀛所述情节,颇多支离,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