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六六:我的文字“不添堵…
六六:我首先是母亲和幼…
六六: 我不是知识分子…
周立波:能否担起“海派…
忆跟朱德去长征:能叫出…
张飞:能文能武“儒将”…
六六被指携款潜逃 出版…
求测:能帮助自己的异性…
最新热门    
 
六六:能踩住老百姓生活的痛点,证明我活得踏实

时间:2010-4-5 12:36:16  来源:北京青年报

  -简介

  六六,原名张辛,安徽合肥人。1995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国际贸易系。1999年赴新加坡定居,从事多年幼儿教育工作。从 1999年起,以“少妇六六”的网名开始在网上撰文。2003年以小说《王贵与安娜》蜚声网坛,后来的《双面胶》、《蜗居》及其同名电视剧更将其推上炙手可热的作家和编剧的台阶。平日不喜接受媒体采访,待到新书上市宣传才肯“开仓放粮”。近日因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随笔集《妄谈与疯话》亮相北京。

  ◆访谈

  -我不是故意要当话题女王,能踩住老百姓生活的痛点,证明我活得特别踏实

  记者:从您的《双面胶》、《蜗居》等小说、电视剧引发热议,到新书里对房地产市场、“小三”和教育等热点话题的针砭,以及您正在创作的表现医患关系的新剧,您在题材上都很能踩住市民生活的痛点,这种把准社会热点的能力因何而来?

  六六:因为那也是我的痛点啊(大笑)。那只能说明一点,我非常鲜活、生龙活虎地活着。我不是故意要作为一个话题女王的形象出现,我认为这只能证明我活得特别踏实。百姓们在探讨在争议的话题也是我每天在生活里要面对的,至少证明我肯定不是权贵阶级(笑)。所以我只是老百姓中的一员,把我生活中遇到的这些问题以故事的形式记录下来,我就算是一个时代忠实的记录者吧,我的文字至少能真正反映这个时代我们生活的现状。

  记者:但您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新加坡,有关中国百姓生活心态的点点滴滴,您如何那么熟悉呢?

  六六:现在有网络啊,再说我毕竟还生活在这些人当中,每天耳濡目染,会接触到啊。我每年也有一段时间是在中国生活的。我觉得生活本身要比故事精彩,我只是把生活中那些点点滴滴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相对来说更有代表性,矛盾冲突更集中一些,但并没有脱离百姓的日常生活,所以不是从天而降,会让人有亲切感。

  -我一直是看到网友的反馈才能写下去,他们说不好我就改正,网友是我的领导者

  记者:网络对您来说是一个了解社会世情的重要手段吗?

  六六:它也是展示我自己的舞台之一。我最初也是从网络走入现实社会的,我很高兴我也是亿万网民中的一员。

  记者:据说您直到现在写作的方式都摆脱不了网络的影响?

  六六:我直到现在天天都泡在网上(笑)。

  记者:还是每写一段就贴到网上,看到网友的反馈才能写下去吗?

  六六:我一直这样。

  记者:为什么会这么依赖这种写作的方式?

  六六:我觉得这是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吧,它是一种未来的趋势,我只是恰巧走在了这种趋势的最前列。以前传统意义上的作家,首先要受到大的杂志、报章的认可,我不需要,我直接受到了读者的认可。

  记者:就是说边写边和读者有互动的交流,对您而言更能刺激写作的欲望?

  六六:网络写手和平面作家的感觉,有一点像话剧和电影的区别,电影是只有拍完了才知道是毁还是誉,网络就像是话剧演出的效果,你直接发出来就知道了,当你哭的时候观众也在哭,当你笑的时候观众也跟你一块儿笑。网络对我来说刺激更直接一些。

  记者:那在这过程中网友的反应和意见会对您接下去的创作产生影响吗?

  六六:当然会。所以我一直觉得我的个人作品是拿着大家的故事赚自己的钱(笑)。但真的是大家很乐意让你去为他倾诉,网友是非常不计较的,他们很高兴有一个代言人能说出他们的故事,他们会不断地为你提供素材:你能把这个写进去吗?你能把那个写进去吗?这些东西往往对我启示非常之大,他们丰富了我的故事。

  记者:您是写之前先告诉网友们自己要写什么,他们提供素材,还是你在写的过程中他们参与进来呢?

  六六:因为我写的时候是随时发到网上,发完之后他们就会有评论,我写得不好他们就猛砸砖、扔臭鸡蛋啊什么的。我比较从善如流,他们说不好我就改正,所以这也是我非常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因为他们认为他们是我的领导者,我的确承认这一点。

  记者:即便写随笔也是这样?

  六六:是的。一直在网上随时发表,没有任何报酬(笑)。

  记者:那么这本新书《妄谈与疯话》其实也是您在论坛发表的帖子的合集了?

  六六:是的,其实我很喜欢这样一种随时记录的方式,写完之后大家就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