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听王世襄先生忆旧:梁思…
启蒙主义文学的转折意义…
我们今天需要什么样的启…
人的尊严:启蒙运动的重…
启蒙时代结束后的儒家
如何拯救学术本身——关…
“内启蒙”与“新法家”…
“内启蒙”与“新法家”…
“内启蒙”与“新法家”…
“内启蒙”与“新法家”…
最新热门    
 
启蒙书缘何无人关注?青少年不读书成为普遍现象

时间:2010-4-13 14:11:27  来源:北京晨报

  4月2日,“儿童读书节”悄悄地过去了,对于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日子,甚至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一天是什么节日。

  一项针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显示:近半数中学生没有课外阅读习惯。另外,我国的青少年读物往往更多地注重教辅材料,而较少关注课外阅读。特别是,学校图书馆对于青少年课外阅读方面的指导基本上处于无序状态,既没有经典的读物,也没有有效的引导方法,这使得我国青少年读书的前景堪忧。

  学会上网后很少读书

  前不久刚刚过去的“儿童读书节”,不管是媒体还是公众,都很少关注。在记者随机采访中,多数人都不知道这个节日,一位家长说:“只知道4月1日是‘愚人节’,还不知道第二天就是‘儿童读书节’呢。”这位家长告诉记者,他的孩子现在上初一,除了学校的教材,平时基本上不读纸质书籍,他说:“我儿子在家只要是不写作业,那肯定就在上网。其实在他小时候,我们也买过很多像《唐诗三百首》、《安徒生童话》之类的书,但自从学会上网后,他就很少看课外书了。”

  通过那位家长,记者采访到了他的儿子和其他几位同学,他们说:“我们上网通常是玩游戏、聊天,有时也会在网上看书,绝大部分是玄幻小说,很少看科普、文艺方面的启蒙读物,而世界名著基本上不看。倘若老师要求写读后感,通常都是在网上搜些别人写的交上去。”

  幼年时代读的书,会给我们留下永远的印记,并伴随我们成长。

  不读书成为普遍现象

  书籍一向是启蒙的最好媒介,但是在现代,青少年阅读却越来越少。这其中缘由有很多,包括社会、家长、学校等多方面,但总结起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不读,另一方面是没有书读。

  当下的普遍现象是,学校为了声誉不得不追求升学率,同时学生的课业负担也非常重,虽然这些年来一直在说给中小学生减负,但实际上的效果并不明显。一位家长告诉记者,孩子放学回来,基本上每天要写两三个小时的作业,写完后哪里还有时间看书?另一位家长则表示,在书籍的选择上很难和孩子达成共识,她说:“孩子看什么书,我觉得应该有所限制,即便是名著也不能不加挑选,像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水浒传》,我都没给孩子买,觉得还是等他大一点儿再看吧!”

  而另一方面,青少年读物在出版方面的境遇也很尴尬。中国连环画出版社总编辑倪延风表示:“目前大部分青少年读物出版社都在吃老本,原创作品非常少,好的原创作品就更少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同学也表示新书中很难找到他们喜欢的。一位同学说:“去书店,很少能买到自己喜欢的书,而大部头的名著让人一看就害怕,根本没有读的欲望。”

  青少读物多不合格

  青少年精品读物很少,倪延风也承认这个事实。他说:“就我个人看来,现在出版的大部分青少年读物是不合格的,一方面是外在质量上的粗制滥造,包括印刷、排版、插图以及篇幅等;另一方面是内在的不合格,这包括语言风格、情节的合理性等。”

  青少年读物市场的问题多多,其根本原因是文化建设方面还不够以及图书市场的混乱所造成的,倪延风总结当前青少年读物的问题说:“首先,同质化非常严重,很多书可能只是名字、封面等外观不一样,内容上则大同小异。其次,内容粗糙。现在的图书经销商经销什么书,主要是看出版商所给折扣的高低。其三,不重视创作,许多都是攒出来的。其四,价值观有问题,图书出版者片面追求市场效益。”

  如何才能有好书读

  在国外,青少年读书是很被重视的。倪延风说:“其实中国青少年出版市场的问题,西方也曾有过,但是在长期的市场自由竞争之后,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好的制度,比如行业协会,它不仅负责调节行业内部的事情,还负责规范市场、调查市场、考察各个年龄段的青少年适合什么样的读物等,然后再制定出标准和规范。”

  那么,青少年如何才能有更多更好的课外读物呢?

  倪延风说:“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和力度,当出版社的经济压力降低时,出版质量也自然会上升。另外,要增加原创的比例,这样出来精品的可能性也就大了。此外,规范出版渠道,制定出一个合适的行业标准。我想这样就能改善青少年读物的现状。”

  晨报记者 周怀宗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