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手绢、基层作家与批评家…
赵本山“变脸”触痛学界…
伟大时代为何难觅伟大作…
作家经纪人吃不饱饭 补…
反腐作家卧底重庆 称陈…
中国作家采访采风活动走…
明代公主屡为何遭骗婚?…
著名作家韩少华因病去世…
湖北农民作家称《乡村爱…
日本著名剧作家井上厦病…
最新热门    
 
作家为何与时代隔膜?

时间:2010-4-15 11:32:19  来源:新京报

  前些天作协成了热点新闻的主角,作家们不是因为作品而受关注,这总叫人觉得有点别扭。作为一个曾经的文学青年,我忍不住想说几句。

  毫不客气地说,当下许多中国作家有作品没思想,不关心社会公共事务,没有独立的个人立场,不能成为敢于为弱势群体发声的知识分子。随便浏览眼下关于文学的新闻,不是在比版税多少,就是在打版权官司,要么搞大奖赛吸引眼球,要么在呼吁清理门户捍卫地盘,新闻制造总在抢文学创作的风头。

  这让我不免就回想起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学盛况。我并不认为80年代的中国文学比21世纪今天的中国文学具有更高的文学价值,但是,我不能不承认,80年代的中国文学对我们的社会生活有着相当深刻的影响。

  在我的印象中,80年代的中国文学对现实的关注度远比21世纪的今天要高出一大截。无论是对历史的伤痕反思,还是对现实的观察追问,无论是写普通人的生活,还是反映高层的改革选择,文学总是能够关注社会的命运,甚至可以引爆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80年代的中国文学是当时社会的风向标。

  对照当下的中国文学,究竟有几部文学作品能在比较广泛的社会背景下引起共鸣?远离了现实社会生活的文学,别说指望诺贝尔照顾,就是普通读者都难继续买账。你对我的感受一点都不顾及,我何必替你捧场?

  大概80年代的作家的精神追求强烈一点,有点理想主义,时常在作品中说些文学之外的话。而今一些作家们日子过得太逍遥,忘记了作家也曾经被称为“灵魂工程师”那回事了,或许是吃了什么教训而退缩了?

  □马长军(河南 小学语文教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