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中国作家采访采风活动走…
著名作家韩少华因病去世…
湖北农民作家称《乡村爱…
日本著名剧作家井上厦病…
文化短波:“90后”作家…
阿来:作家不需要像章鱼…
何建明:文学是我们的生…
苏童获第八届华语文学传…
作家苏童任“迎水使者”…
中国青年报:作协旱区奢…
最新热门    
 
反腐作家卧底重庆 称陈光明涉案是美的毁灭

时间:2010-4-13 14:11:30  来源:北京晨报

  作家不能只当社会风波的助推器

  反腐小说作家许开祯,最近因一本《打黑》而走红,目前正奔波于各个宣传活动之间,最近,又在准备成都书市的活动。

  据说为了《打黑》这本书,他曾亲赴重庆“卧底”,采访了众多当地人。在这本书中,许开祯曾表示最想见的是在“重庆打黑”中落马的陈光明,因为这个人是他在写作中最无法琢磨透的,他说:“陈光明的涉案,从文学意义上大可理解成美的陨落或毁灭。这种形象是能震撼人心的。”

  卧底重庆,实地观察

  晨报:听说你在“重庆打黑”案还没落幕的时候就去了重庆?

  许开祯:去年8月底吧,重庆打黑那个时候已进入攻坚阶段,67名黑恶团伙首犯及骨干已经被捕,但是打黑仍在高温中。我是九月十二号到的重庆,住在沙坪坝一家宾馆。

  晨报:然后呢?你用什么样的方法寻找素材呢?

  许开祯:我们先后包了八辆出租车,每辆用一天,一是到曾经黑恶势力开的夜总会等场地和黎强等团伙的大本营去看,另一个就是让出租车司机找一些了解情况的,跟我们座谈。我们去过很多地方,几乎新闻中报道出来的地点,都要去看一看,目的就是想增加一些直观的感受。

  晨报:去实地观察?有什么特别的感触吗?

  许开祯:说实话,看到曾经风光红火的经营场所,人去楼空,有些甚至关了门,心中别是一番滋味。

  受害的哥不敢说遭遇

  晨报:为什么不用官方的渠道来了解?

  许开祯:当时要从官方了解太多内容几乎不太可能,而且比起同时到重庆来挖料的记者,我只是一个自由作家,连单位开具的身份证明都没有。所以我决定调整思路,搞民间走访,出租车司机是我走访最多的一个群体。

  晨报:那位的哥给了你什么帮助?

  许开祯:我记得有一位师傅,48岁,是我们雇的第二个司机。当我们要他拉我们到黎强曾经经营的“鱼朝线”去转转,他死活不去。后来我们才知道,他就是当年被黎强强行收购的车主之一。黎强借“油改气”逼车主们签订车辆报废合同,当时一共报废了38辆车,就有他一辆。后来他去上访,刚到黎强公司门口就被打手打了,在家休养了近一年。三个月前才在以前一位司机好友的帮忙下,租了现在这辆车来开。

  去年10月18日,那位的哥突然给我打来电话,激动地说要请我们吃火锅。那晚我们在中山三路一家小火锅店吃饭,他含泪给我们讲了他当年的遭遇,还说前几天不敢带我们去,是对这次打黑行动没信心,怕将来这帮人出来日子会更不好过。我问他为什么现在不怕了,老李憨憨一笑,拿出厚厚一沓报纸,上面全是有关重庆打黑的新闻。老李指着一张印有黎强照片的报纸说:“哪能想到他会成为今天这个样子,想不到啊,想不到。”然后就哭了。

  不能一味地强调“冷”

  晨报:现在很多打黑作品里大量描写涉黑细节,为什么在你的书里似乎并不多呢?

  许开祯:《打黑》只是我这部作品里的第一部,主要就是为了铺垫,为什么要打黑,是因为黑恶势力影响和阻碍了我们经济社会与文明的进程,这个过程如果不充分展开,后期的打黑是难以展开的。今年4月底即将出版的《打黑2》,充分展示了打黑之艰难,黑恶势力之顽固和丧心病狂。此外,写就《打黑》并不是为了唱黑,而是在自觉履行一个作家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晨报:真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什么?

  许开祯:在如此繁杂多变的社会潮流面前,作家首先要有一颗平常心,要在各种纷繁的社会矛盾面前保持冷静与客观,不能怀有仇恨与敌视,但目前的确有不少作家对我们的社会抱有偏见,一味地强调“冷”,用冷色调来处理笔下的人物与事件。作家绝不能只当社会风波的助推器,要有自己判断世界、评价是非的眼光与标准,同时要有大胸怀,才能引导读者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一个真实的社会。

  许开祯写《打黑》这本书时,担心揭黑太深给自身带来威胁,也怕藏在黑势力后面的保护伞报复自己。

  许开祯说:“作家绝不能只当社会风波的助推器,要有自己判断世界、评价是非的眼光与标准。”

  “美的毁灭”震撼人心

  晨报:书写出来以后,许多读者对号入座,比如说文强,你怎么看?

  许开祯:文强这个角色,他引发我无数思考,从一个打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