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张炜在“跑文学马拉松”…
浅析张炜的理想主义
司法部第一任部长史良速…
农村社会变革的隐痛——…
最新热门    
 
张炜:写《家族》是从我做起战胜遗忘的一种努力

时间:2010-4-16 15:43:02  来源:大众日报

  著名作家张炜花费20年心血创作的 450 万字的长篇小说《你在高原》,引起文坛关注。1月 31日、4月 13 日晚,张炜应约就小说《你在高原》的话题,与本报记者做了两次对话。

  真正的作家只会痴迷于写作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在高原》 450万字,确实是个大块头,我担心有的读者会望而却步。

  张炜(以下简称张):这部书分10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可独立成书,而这些单元加起来又是一个更完整的故事。由此来看,一般读者何必通读?

  说到评价与市场之类,我只想简单地说:一般而言,真正的作家只会痴迷于写作。借用一句拙诗来说吧:“我听到的只有自己的心灵在回响。”

  记:您最初萌发要写这样一部大书的想法,是在什么时候?

  张:我起意的时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我动手写下第一笔的时候是八十年代末。它源于我的挚友(宁伽)及其朋友的一个真实故事,受他们的感召,我在当年多少也成为这一故事的参与者。当我起意回叙这一切的时候,我想沿他们走过的每一个地方全部实勘一遍,并且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必要落实的、严密的计划:抵达那个广大区域内的每一个城镇与村庄,要无一遗漏,并同时记下它们的自然与人文,包括民间传说等等。当时的我正值盛年,并不知道这是怎样的一个豪志,又将遭遇怎样的艰难。后来果然因为一场难料的事故,我的这个实勘行走的计划只完成了三分之二,然后不得不停下来。这是一个难以补偿的大遗憾。因为更真实的追求才要沉湎和虚构,因为编织一部心史才要走进一段历史。”

  吸引读者的理由

  记:我注意到,《你在高原》主要部分还是一批五十年代生人的故事……

  张:这一代人经历的是一段极为特殊的生命历程……时过境迁,今天它已经没有了,显而易见——我是指那种令人尊敬的疯狂的情感。每到了这时候,我又不得不重捡一些让人讨厌的大词了。因为离开它们我就无法表述,所以我请求朋友们能够原谅……时代需要伟大的记忆!这里我特别要提到五十年代出生的这一茬人,这可是了不起的、绝非可有可无的一代人啊……瞧瞧他们是怎样的一群、做过了什么!他们的个人英雄主义、理想和幻觉、自尊与自卑、表演的欲望和牺牲的勇气、自私自利和献身精神、精英主义和五分之一的无赖流氓气、自省力和综合力、文过饰非和突然的懊悔痛哭流涕、大言不惭和敢作敢为,甚至还要包括流动的血液、吃进的食物,统统都搅在了一块儿,都成为记忆的一部分……我们如今不需要美化他们一丝一毫,一点都不需要!因为他们已经走过来了,那些痕迹不可改变也不能消失……

  记:苏联作家阿斯塔菲耶夫的小说《鱼王》我很喜欢。他的创作谈,有这样一段话:“在我们背后有如此光彩夺目的文学,有如此一批高入云天的巨人,以至我们每个人要把读者从他们那里吸引开哪怕是一天或者一小时,也必须事先想一想究竟有什么理由和根据。”记得我在您的小说《能不忆蜀葵》刚出版时采访您,您说了“理由”和“根据”。我现在想继续问《你在高原》吸引读者的“理由”和“根据 ”

  张:《能不忆蜀葵》是这个时代的、当下的书。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逼真的。它把一种生活的真相推近过来。这里涉及到一个文学的“当代性”问题:任何文学作品都包含了永恒性的因素,同时又携带了它所诞生的那个时代的密码。这二者当然又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如果一本书写得不算成功的话,比如说,它比起已有的名著简直不值一提的话,那么它起码还有一点“当代性”的因素在支撑着。当然,这种要求是非常之低的。任何一部书,最终还是要有它自己难以替代的独有魅力,是这些,而非其它,才能获得长久不灭的生命。

  《你在高原》与我以往的书全都不同,如果比作动物,它算是形体较大的那种。虽然不能说大的就一定是好的,但它实在是不同的生物品种。大动物和小动物的举止不同,活动空间不同。比如大动物都有一副平静的外表,却会在特别的时刻,表现出巨大的腾跃和冲决力:在远比过去阔大的空间里展示其截然不同的两极形态,是这一次的尝试。这涉及作品结构和美学品质等诸多问题。

  记:很多人,包括我,想像力在萎缩,而我发现您却从容地超越了理念的束缚,您的想像力,可以使“平庸厌恶”的现实变为一种神奇的财富,能驱使一个人对于世界和人群产生无限的欲望,按自己的方式来表现它。您说过,关闭了所有的窗户,只听从心灵的诉说。我想听听您关于想像力的话题,因为想像力是创作的生命。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