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浅析和歌的翻译与再创作…
浅析后现代主义消费时代…
浅析儒家与亚氏的“中庸…
浅析徐寅的咏史诗
浅析宋词鉴赏漫谈之诗庄…
浅析唐代爱情诗及产生的…
浅析魏晋士风与《世说新…
浅析《呼啸山庄》的和谐…
浅析儒家“慎独本义及其…
浅析当今视角下竞技运动…
最新热门    
 
浅析张炜的理想主义

时间:2010-3-24 11:34:25  来源:不详
论文关键词:理想主义 苦难 文化保守主义
  论文摘要:本文试着探讨张炜的理想主义在其整体创作中所呈现出来的逐渐变化、成熟的经历艰难的精神嬗变。文章从他的主要作品《古船》、《我的田园》、《九月寓言》、《融入野地》等出发,展现出其“文化保守主义”的思想意识。
   
  认识张炜早期的理想主义是相当重要的。它对我们评价张炜的整体创作至少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如果说早期的作品显露了一种廉价的理想主义的话,那么,这种理想主义在《古船》、《我的田园》、《九月寓言》、《柏慧》、《家族》等作品中将以另外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理想主义成为一条红线贯穿了张炜的创作。其二,早期的这种理想主义一旦与不成熟的创作心理结合,就产生了一种障碍,影响了张炜对生活真实的开掘以及表达。如果把生活真实比喻成“一潭清水”的话,那么在早期创作中,他自己就为自己冻结了一层坚冰,从而使创作面临困境。如果它不能自行融化,就必须用力将它击破。从早期创作到《古船》这部里程碑式作品的产生,其间注定要使作家经历艰难的精神嬗变。 
   
  一
   
  “风霜洗去了轻薄的热情,只留下结结实实的冷漠。”(《融入野地》)。张炜脚踏乡野大地,阅历渐广,洞察渐深。昔日的“热情”显出“轻薄”之相,于是,热情敛于内,冷漠呈于表。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如《秋天的愤怒》、《秋天的思索》、《古船》、《远行之嘱》等,正是以揭示尖锐的矛盾冲突乃至血淋淋的争斗与搏杀而引人注目。若与早期的《山楂林》、《声音》、《钻玉米地》、《丝瓜架下》乃至获奖作品《一潭清水》相比较,就可以看出张炜显然是有意识地否定、反叛了以往的创作路数。生活中的无数苦难使作家的创作观念产生蜕变,他的创作思想先于艺术表达进入了成熟阶段。其间作家作出了惊人的努力。 
  作家一颗敏感多忧的心灵为“苦难”紧颤的同时,又贯注精力去描绘“苦难”。 这里的叙述非得绷紧了心弦、且要磨出一根强悍的神经不可。作家对“苦难”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苦难”在作品中便以悖论的形式存在:它一面指归“罪恶”;一面又作为“罪恶”的对立面,表示了对“罪恶”的否定。这一命题的确立,使这些作品在社会学的背景下具有了超越社会学的内涵,写实的文字遂有高远的境界 
  在这些作品中,苦难是以一种最为极端的状态裸露在文本表层的。比如《秋天的愤怒》写到的水泥氨水库,里面不知道关过多少人,墙上还留着干涸的血迹;还有在玉米地里被逼疯的傻女母女俩。这种烙烫人心的苦难在《古船》中更让人心颤。而且由于在时间上回溯至历史深处、在空间上扩展为整个世界、在心理上逼入人性盲角,《古船》因此成了当代文学史上对苦难描绘最深沉、最见力量的作品之一。 
  在这种最为极端的状态中,“苦难”显示着灼热的残酷,显示着人对人的“杰作”。如,隋含章竟被赵炳霸占了十几年,纯真少女变成了病态的、有点神经错乱的哀妇。身在颤抖,心在滴血,魂在痉挛!但作家依然向我们抖出许多不忍卒睹的惨剧。苦难犹如磁力十足的精神黑洞,对作家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人类的文明史不就是苦难的表现史吗?这些苦难又往往潜隐在历史和生活的龌龊旮旯里,有良知的作家理应不避脏腥,把它们抖露于天光下。同时又不是在作展览,而是外观社会,内察人性,艰难反思,从而超越苦难,使作品获得人道主义力量。 
   这种人道主义还渗透了儒家理想。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兼济天下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