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记录发生过的一切
——对话著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陆天明
4月11日,记录深圳改革开放30年巨变的电视剧《命运》在央视黄金强档播出。由于电视剧播出而再度备受关注的《命运》编剧、著名作家陆天明,近日接受了本报记者的追踪采访,就小说的创作由来、电视剧诞生到播出以及引起的反响等一幕幕,做了详细地讲解。
问:在我国改革开放中,深圳的崛起是特别值得关注的,您以一部60万字的作品来纪念它。可以谈谈创作的幕后吗?
答:《命运》全书60万字,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写作到2008年出版面世,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对我来说,从时间和篇幅上都是一个突破。2006年5月,中央电视台原先的一个老领导给我打来电话,说深圳市想出一部大作品,以记录改革开放30年里所走的不平常路。说实话,惶恐、忐忑、犹豫……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时间,我觉得战战兢兢。因为目睹了这些年深圳翻天覆地的巨变,知晓它的崛起过程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斗争、产生过很多矛盾。以自己的能力,我不知道是否足够去驾驭这个波澜壮阔的史诗般的题材。但最后,中国当代的历史进程深深打动了我。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我在小说的封底写下“深圳的命运,也是中国的命运;中国的命运,也是中国人的命运”这些字,因为“悲壮”是我给这部书定的基调,《命运》不是在对谁歌功颂德,而是真实的记录。
问:电视剧播出后,带来小说畅销的高潮,文学艺术本身带有一定的虚构成分,那么这部既具有一定敏感性、又涉及许多真实人物的作品里,真实空间究竟有多大?
答:写作之前,我就一直在试探到底能给自己多少的自由度。时任市领导的回答令我振奋,他说,“最终只要能对得起历史和对得起人民就好,别的方面,你都不要顾虑。”我原本以为尺度止于“真实表达”已经很不错了,但这句话打消了我的好多精神顾虑,让我能够甩手去干,安心地去创作。于是,我就抱着一个想法,把这段历史尽可能真实地写下,不给自己限定框框,力求写出这些改革家们的人性上真实爆发,真实写出这一代深圳人的痛苦挣扎。
问:能否介绍一下小说素材的积累过程。
答:准备创作前,我在博客上发了个告示,结果除了深圳方面帮我联系采访的领导与市民,前前后后采访了七八十百人,倾诉他们这些年的经历。从公司老板、海归到打工者,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群。几乎在每一个早年的深圳人身上,都可以听到一个感动你的故事。也是在他们的口中,我认识了一个真实的深圳,一个城市崛起背后的点点滴滴。这对我的写作是极大的丰富。最让我难忘的是,所有受访者,不管身份如何,讲到最后会失声痛哭,最起码也会红了眼圈。
问:当下,中国文坛符合文学审美又紧跟时代、贴近现实的作品似乎越来越少,您认为这是为什么?
答:如何权衡文学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这个问题困扰当代中国文学很多年。纵观现代中国文学史,无论是1919年~1949年的30年间,还是1949~1979年的30年间,都出现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反倒是近30年中优秀作品最少。对此,我有两点看法:一是文学先要服务当代的人民,让当代人民引起强大的共鸣;第二,文学要个性化,但不能个人化。如今,许多文学作品要么过于个人化,要么过于低俗。我一直提倡让文学回到人民中间去。文学在中国脱离人民已经太久了,尤其小说,应该以表现人民的生存愿望为主,并且要让大多数的民众喜欢看。 司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