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蔡武:中国文化产业缺乏…
蔡武:中国海外商演收入…
蔡武:中国文化产业已进…
中国首座秦砖汉瓦博物馆…
中国首届心灵富豪榜公布…
渡边淳一:中国今后或许…
蔡武:中国文化产业有喜…
中国珍贵徽章流出国门 …
第六届中国国际动漫节首…
科学家成功操控单原子中…
最新热门    
 
中国电子图书达97万种 浅阅读读书营养流失?

时间:2010-4-24 12:01:23  来源:新华日报

  在第15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2009—2010年度中国电子图书发展趋势报告》出炉。该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电子图书总量为97 万种,同比增长19.75%;国内电子图书读者总数为1.01亿人,超出2008年2000万人次。电子阅读的快速增长让年轻人有机会建立属于自己的数字图书馆,但是,在电子阅读攻城略地赶超传统阅读时,其消遣性大于知识性的特质也引发了我们对阅读方式的思考。

  电子书库、微博晒书,阅读新风尚

  记者的几个朋友日前团购了一批容量高达320G的移动硬盘,每个人都为硬盘建了一个分区——电子书。

  其中一个朋友的电子书分区借用明代著名藏书楼天一阁的名字。在分区里,他按照经典、历史、工具、畅销等名目将自己喜爱的图书分类存储。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从“天一阁”里取几本书放到手机上。另一个朋友在自己的手机上安装了非常流行的“熊猫看书”电子书阅读软件,在手机2G扩展内存里面,存储了近 4000本图书。

  在上海惠普公司从事技术研发的杨治国告诉记者,电子书的普及与阅读工具以及阅读软件的便利性直接相关。现在最流行的电子阅读工具包括智能手机、 IPOD、汉王阅读器以及PSP。阅读软件可以打开WORD、TXT文档,以及最常用的UMD电子书格式。技术成本也大大降低。以最为普及的智能手机为例,其价格已经降到2000元以下,某些国产品牌更是降到千元以下。

  与纸质图书价格节节攀升相比,廉价的网络图书资源是电子书普及的根本原因。朋友说,他去年纸质图书几乎没买过,不过电子书已经读了七八本。

  电子阅读的流行,带动了新的读书交流方式,名人博客以名人的知名度影响了普通人的阅读取向。据了解,韩寒的博客在新浪排名第一,拥有3亿次的点击量,他提到的每一本书在跟帖中都会有回应,不少网友表示“还没读过,马上去买”!同样受欢迎的马未都与陈志武等名家博客上,他们在读的书或者推荐的书往往是粉丝和网友们的必读书。

  与博客相比,微博最近一年成爆炸性增长趋势。在微博上晒自己的读书心得成了一种新风尚。在媒体工作的孙庆先生,常常把自己的读书笔记以微博的方式贴在开心网的“记录”上,在他的带动下,他网上的朋友也开始晒自己的读书心得,圈子里形成了趣味相投的阅读风气。

  浅阅读,读书营养流失

  虽然电子图书与新阅读方式异军突起,但几乎没人认为电子书可以取代传统纸质图书,并且,很多年轻人依然喜欢传统阅读方式。

  昨天下午,在大众书局参加书香读书日活动的学生贾国华,捧着一堆人文社科图书在排队结账。他说,网上图书以畅销类居多,但一些较冷的人文社科图书则少得多,特别是需要精读或者与专业相关的图书,还得来书店购买。

  小贾的女友也存储了大量电子书,不过她也觉得,电子书只是增加了阅读的便利,但无法在上面做笔记——以前读纸质图书时,读到有感觉的地方她都会在页边白地方写下几句,这些在电子书上无法实现。

  江苏博亚桂冠图书文化有限公司朱海华经理认为,图书不仅仅是阅读对象,还是一件艺术品——装帧精美的图书蕴含着设计人员和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没有了装饰艺术的美感,人们对书的喜爱会大打折扣。

  更有读者认为,电子书大多是内容空洞、思想贫乏、概念炒作的赶时髦之作,无法给读者以思想上的养分。马未都曾经称这类书为“伪书”,“伪书”的泛滥直接导致“浅阅读”的流行。法国一项针对青年人的阅读调查显示,经常用手机阅读的年轻人中,有近20%不知道莫泊桑和雨果的代表作。

  并且,浮光掠影式的电子阅读,使读书不再是获取知识的途径,而成为与娱乐类同的消遣。“阅读而不加入思索,其实是眼睛代替大脑成为简单浏览内容的‘读卡器’!”南京金陵中学郑善萍老师说,她担心这种阅读方式不仅不能锻炼人的思维和判断力,甚至使人懒得思考。

  如何让读书回归获取知识这一目标?南航社会学副教授张杰认为,电子阅读的优点是让阅读变得便捷、轻松,缺点是内容不易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而传统阅读则给读者理解和消化的时间,并让阅读延伸至理性判断和思考的层面。他认为,电子阅读和传统阅读应该相得益彰,人们才能在享受便利的同时,让读书回归到获取知识的轨道上来。因此,应该更提倡精读一本书的计划。他介绍说,国外有过一项很有趣的阅读计划,即一年读一本书,并且做笔记。如果一个人从20岁开始这样做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