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刘备卧病榻守望奉节城 …
刘备墓无定论,彭山如愿…
请大胆承认:刘备死了三…
彭山歌谣指向“刘备墓”…
成都奉节为刘备墓暗战几…
“刘备墓”调查:彭山认…
彭山“刘备墓”茅草半人…
官方发征集令 四川彭山…
曹操刘备葬哪引争议 专…
全民动员找刘备引发“掘…
最新热门    
 
刘备屯居“贵地新野” 生育阿斗找到“北”

时间:2010-4-28 10:46:36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新野县公安局院内东侧,有一株参天古树。2010年4月7日,古木已然逢春,嫩叶爬满枝丫。树池内零星散落着十几个一二十厘米的皂角荚,记者弯腰捡起两个。

  “皂角树?”记者问。

  “我们管它叫‘挂剑槐’。”新野县文化局副局长高现印先生说,“这儿是三国时期新野县衙的后院,据说刘备屯驻新野期间,常在这棵树下舞剑。练剑完毕,就把剑挂在这棵树上。刘备不太熟悉这儿的树种,时常吩咐童子让他到‘槐树’上把剑取下。久而久之,该树显灵,变成了一棵长着槐树叶子,结满皂角荚,没有皂刺,很是奇特的树。”

  抬头望,但见一树槐叶。

  史料记载:汉“挂剑槐”早在元末明初已经衰亡,而今的“挂剑槐”是由汉槐同根蘖生的。

  “挂剑槐”旁,曾有“太子阁”。“太子阁”是甘夫人所居的阁楼,因了阿斗(后主刘禅)降生于此,遂名之曰“太子阁”。

  “文化大革命”期间,“太子阁”遭到毁坏,直到今天尚未重建。

  “太子阁”内有阿斗塑像,塑像头戴王冠,身穿龙袍,面北面壁而坐,意喻“面壁思过”。这是普天之下唯一的、面北面壁的皇帝塑像。

  “都是因为他丢了江山。”高现印说。

  “贵地新野”缘何而“贵”

  初次见面,免不了问“贵姓”、“贵地”——也就是姓什么,哪儿人。

  人家给脸,自己总要“免贵”。

  但新野人不。

  人家问到“贵地”,新野人不是回答“免贵新野”,而是直接回答“新野”乃至“贵地新野”。

  这,都源于新野本系“贵地”。

  新野为什么是“贵地”,其说大体有三:

  其一,甘夫人夜梦“仰吞北斗”,怀孕而在新野生了刘禅,乳名“阿斗”。因是蜀汉后主刘禅的诞生地,是故新野成了“贵地”。

  其二,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倒在大地上,头与四肢化作五岳,身体化作沃土,血脉化作河流,骨骼化作矿石,皮毛化作草木……他的两只眼睛,化作太阳和月亮,呼出的气成了风云,流出的汗成了雨露,发出的声音成了雷霆,须发成了星星,他身上长的虱子、跳蚤成了诸般动物……从此,世界上就慢慢热闹起来了。世间万物,只有人的样子最像盘古,只有人最聪明最能干,成了万物之灵。据说,南阳盆地是盘古的肚脐眼儿化成的,所以周围高、中间低。而新野县,就在这个大肚脐眼的中间,土地既平展又肥沃。“脐中”被称为“神阙”,新野被称作“贵地”,自然而然。

  其三,说的是,很久很久之前,新野还没有人居住,只有4头神奇的天猪与连绵不绝的山岭。4头天猪觉得这儿的山岭阻隔了它们觅食,于是每头天猪选定一个方向,它们齐心协力将山岭全都推到了200里以外的地方。自此,新野方圆百里,不见山岭,一马平川,都是耕地。新野之地,皆可耕种,自是“贵地”。

  “新野地处南阳盆地,它有个特点,就是周围其他县多多少少都有山,只有新野县没有山。”新野县旅游局局长曹显峰先生说,“关乎‘贵地新野’,有诸多传说乃至神话,总体而言,新野成为大家心目中的‘贵地’,还是因了新野沃野百里,适宜农耕,适宜居住,并因之而‘贵’,成为自我骄傲、令外人向往的地方。”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阿斗降生“贵地新野”,而不是因为阿斗降生新野,新野才成了“贵地”。

  当然,新野能成为人们心仪的“贵地”,也不是因为盘古、因为天猪……

  新野成为“贵地”,当与汉代南阳郡太守召信臣、杜诗,密不可分。

  “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这是“父母官”的源头,更是召信臣、杜诗再造新野,让其成为万古粮仓的历史写照。

  西汉末年,“民多冤结,州郡不理”,召信臣守土南阳,“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一时称治,“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荆州刺史奏信臣为百姓兴利,郡以殷富”。

  巧的是,东汉初年,杜诗守土南阳,“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父母官”的称谓因召信臣、杜诗而传遍天下,他们的政绩,主要是在新野乃至南阳郡开凿灌渠,兴水之利——召信臣“行视郡中水泉,开通沟渎,起水门提阏(闸板)凡数十处,以广溉灌。岁岁增加,多至三万顷。民得其利,蓄积有余。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制订分配水资源方案),刻石立于田畔,以防分争……其化大行,郡中莫不耕稼力田”;杜诗“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